第14章 卫所
推荐阅读:反派:我的弟弟是天选之子、荒古武神、大秦:这个皇位舍我其谁、摊牌了我真是封号斗罗、踏星、极道武学修改器、红楼琏二爷、武道丹帝、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凡骨、
张武早年任燕山右护卫百户,为人勇猛豁达。靖难之役时,跟随朱棣起兵并攻克蓟州、雄县、鄚州。与众将在真定击败耿炳文。累功至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封成阳侯,守卫北京。永乐元年(1403年),张武病逝,追封潞国公,谥号忠毅。无子,爵除。
朱棣看着张武,心中那叫一个兴奋,这是自己肉身历史上的一员猛将,为自己的靖难事业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用力地拍了拍张武的肩膀,大声说道:“你就是张武?不错,不错。以后你我就一起共事,打下千秋功业!”
没想到,张武却一点都不领情,他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说,在下愚钝,不敢受百户如此夸奖!然后就这样走了,留下了一脸懵圈的朱棣。
朱棣心想:“我露出了王霸之气,还以为这个张武会立刻拜倒在我的脚下呢,结果他竟然一点都不心动。”只见周围的一些军士看着自己议论纷纷,自己就要上前询问的时候,人们却纷纷散去。搞得朱棣一脸郁闷。
这时,剩下的官差们嘲讽地看着朱棣,其中一个人大声说道:“这位百户大人,您这是何苦呢?为了别人强出头,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您抢了别人念念许久的位置,别人还会感激您吗?我看您还是别指望了,别人可不会给您好脸色看!不过今天的事情没有完,我会回去禀告县尊大人。”
说罢,他得意洋洋地挥了挥手,带着其他官差扬长而去,留下朱棣一个人在风中凌乱。
朱棣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原本是出于好心,想要帮助这些被官差欺负的人,结果有点热脸贴冷屁股,好像其他兵士都有点抵触。他站在原地,思考着自己的所作所为。他知道,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太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利益,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误解和冲突。
朱棣带着刘五等人来到了卫所的驻扎地,只见这里军丁和普通百姓混居,有些与家室,有些没有。他们的房屋都有点散而不乱,大多集中在一起。还有一个校场。估计是平时训练的。因为朱棣只是前世了解过这种制度,没有亲身见过,就询问刘五。刘五便把卫所的整个情况讲解给朱棣听。
陛下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下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民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凡是防区在一府之内的设所,一府以上者设卫。一卫有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一卫辖属5个千户所,一千户为1120人,长官为千户。一个千户所辖属10个百户所,一百户为112人,长官为百户。百户下又分为两总旗和十个小旗,每总旗辖50人每小旗辖10人。此外,还有堡和哨。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
为保证军队的兵源及供给,同时又推行了军户和屯田制度。凡军士都是世袭的,单独编户籍,叫作军户。凡各地卫、所皆实行屯田,以保证军饷的供应。军士分为屯田与守城的两部分,屯田者专事耕垦,供应军粮;守城者专务防守操练。军士守城与屯种的比例大致是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明初一个时期之内几乎无军不屯,军队大体能够屯田自养,屯田的收入成为军饷的主要来源,这就使国家免去养兵之费,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遇有战事发生,则由兵部奉旨调卫、所之兵,临时命将充总兵官,发给印信,统兵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官交还印信,兵士回到卫、所。这样将不专军,军无私将,而军权集于中央.
卫所军队都有固定的戍所。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或数府一卫,或一府数卫,或一府、一州一个千户所,视各地战略地位之重要与否而定,固定驻屯戍守。
朱棣听了刘五的介绍后,终于知道这里为什么会军民混居。这才明白原来明朝的军事制度是专职军人与民兵预备役轮换的制度。在后世有专家授课讲过历史,都是一笔而带过,毕竟这种顶层设计还不到自己这个级别去操心研究。只是要让军校的学生知道军事制度的历史沿革。
朱棣步入自己的官房,其实也就是一栋独立的宅院,办公。开会、居住为一体的。与前世自己的情况差不多。只是没有那么多东西而已。文件资料。奏折。笔墨都在办公桌上。前世有文书,现在只能自己处理。
朱棣走到办公桌后,那张略显陈旧的椅子上坐下,长叹了口气,说道:“好吧,我们暂时就在这里安置下来。”他转向刘五,吩咐道:“你们去找好自己的住处,我自己来铺床就行了。顺便告诉下面的总旗,明天早上卯时来这里开会,我要和大家认识下。”
刘五看了看外面,有些担忧地说道:“殿下,要不然我们帮你铺床吧?千金之躯怎么能干这些呢。”
朱棣摇了摇头,笑道:“什么千金之躯,这里只有百户朱迪,我能够搞定的。你们去吧,晚上我们一起做饭吃才是真的。不然我们只有饿肚子了。”
刘五等人听了朱棣的话后,虽然面带担忧,但还是恭敬地领命而去。朱棣静静地注视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他回想起自己已经有十几年未曾亲手做过饭食了,更确切地说,如果算上前世,那已经有二十多年未曾真正下厨。
在军队的艰苦岁月中,他常常吃着食堂里简单却充实的饭菜;当他带领连队时,甚至还亲自研究过几道菜肴,那些战士们吃完后都赞不绝口。然而,随着职务的升迁,他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渐渐失去了下厨的机会。在团部工作时,他几乎每天都忙碌于各种任务,只能依靠食堂来解决饮食问题。
转业后,他的生活依然繁忙,无论是吃食堂、应酬还是外出就餐,他几乎没有再亲手做过一顿饭。当然,偶尔在长假时,他也会心血来潮地走进厨房,为自己做上一顿丰盛的饭菜,但那更多是基于心情和兴趣的驱使。
自从穿越到明朝后,他更是习惯了被人侍候的生活。然而,此刻他决定要改变这一切,开始过一种更加独立和自给自足的生活。他想要重新找回那份亲手烹饪的乐趣和满足感,让自己在忙碌之余也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朱棣站起身来,开始动手铺床。他想起了前世的那些日子,那些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一起战斗的日子。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壮志,无论身处何地何时他都能适应环境、奋发向前。铺好床后他又开始思考晚上的饭菜该如何准备毕竟他已经很久没有亲自下厨了但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出一顿美味的晚餐来。
到了下午,当军户们开始忙碌地生火煮饭时,朱棣和其他七人才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他们没有锅碗瓢盆,更没有米和菜。他们从凤阳出发时,只带了些寝具,完全忘记了在这里需要自己解决伙食。
朱棣挠了挠头,苦笑着说:“这可怎么办?难道我们要回凤阳去吗?”
刘五瞪大了眼睛,摇头道:“那怎么可能,回去了明天就别想再回来了。而且到了凤阳,我们也没地方吃饭啊。”
朱棣叹了口气,无奈地说:“是啊,看来我们只能先吃点干粮了。可是问题是,大部分干粮在中午的时候都已经被我们吃了。”
刘五和其他几人面面相觑,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刘五突然想到了什么,他说道:“要不我们把身上剩下的干粮都凑起来给殿下吃吧,他是我们的主心骨,不能让他饿着。”
朱棣听了这话,心中一阵感动,但他还是摇了摇头说:“不行,我怎么能吃你们的干粮呢?这样太不公平了。”
这时,旁边的一个护卫夏荣提议道:“要不我们派一个人骑殿下的马回凤阳去领取俸粮和购买些厨房用品吧?还要采买些东西 ”
朱棣眼睛一亮,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他点了点头说:“这个主意好,就由你去吧。大家把吃的给他,让他有力气赶路。”
夏荣一听赶忙推辞说:“我没有事,我骑马跑快点争取看可以窜到附近的驿站寻口吃的不。你把吃的给我,你怎办?现在正是殿下你长身体的时候。”
当朱棣、刘五以及几位亲兵围坐在一张由几块木板拼凑而成的简陋桌子旁,他们脸上的表情显得既严肃又带着几分无奈。他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如何改善当前的伙食问题,然而,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困境。随着夜色渐浓,屋内的灯火摇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映照在墙壁上。
就在此时,一个高大的身影悄然走近。这是一个总旗,他身穿战甲,腰佩长剑,脸上的线条刚毅而坚定。他负责统领一定数量的士兵,是军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刚好巡逻至此,无意间看到朱棣等人围坐在一起,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困惑和无奈,他不禁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总旗停下了脚步,他微微皱眉,心中升起一股探究的欲望。他走到桌前,微微欠身,以一种既恭敬又带着几分好奇的语气问道:“大人,您们在讨论何事?是否需要属下帮忙?”
朱棣抬头看到是总旗,他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笑容。他指了指桌上的干粮,说道:“哦,是总旗啊。我们正在商量如何解决大家的伙食问题。你也知道,我们来得匆忙,没有带任何锅碗瓢盆还有口粮。”然后朱棣说了情况和打算
总旗听了,心中更加好奇。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了桌上摆着的干粮上,又看了看朱棣等人脸上的认真表情,他不禁问道:“大人,您们难道要饿肚子?”
朱棣点了点头,他笑了笑,说道:“没有办法啊,我们缺粮食和做饭的家伙。”
总旗听了,心中不禁感到有些惊讶。在他看来,像朱棣这样的高级将领,通常是不会缺吃的。如今却是要把干粮给别人。他点了点头,说道:“大人真是体恤下属,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到我那里迁就一顿。”
朱棣听了,顿时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可不是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更不是宁愿饿肚子也要体现高风亮洁。拍了拍总旗的肩膀,说道:“好,那就有劳你了。我们一起去年你那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吧!”
总旗点了点头,他转身走出了屋子。不一会儿,他提着一个装满干粮的袋子回来了。他将袋子放在桌上,说道:“这是我家里的干粮,您们先拿去用吧。”
朱棣等人看着眼前的干粮,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朱棣握住总旗的手,说道:“多谢你的理解。我们确实遇到了些困难,没想到这里需要自己解决伙食问题。实在是有些措手不及。”
总旗摆了摆手,他笑着说道:“我理解您的处境。这样吧,让那个去凤阳的人把干粮带上,这两天您们就暂时在我家里将就一下吧。”
朱棣等人听了这话,顿时感激不已。然而,朱棣却有些担心地说道:“我们吃了您的粮食,不就占了您的军粮指标吗?”
总旗听了这话,哈哈大笑道:“大人不必担心,我是分了地的,家里人种地,所以军粮指标对我来说并不是问题。”
朱棣等人听了后纷纷向总旗表示感谢,并承诺以后会尽力回报这份恩情。总旗摆了摆手说道:“不用谢我,我们都是一家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您是新来的百户,我们应该多支持您才是。”
在那个寒冷的夜晚,朱棣等人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这不仅是一顿饭食,更是一份深深的情谊和温暖。他们明白,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们并不孤单。因为有总旗这样的将士在身边,他们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共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就这样,在总旗的帮助下,朱棣等人暂时解决了伙食问题。他们感受到了这个新环境中的人情温暖和团结力量。
朱棣看着张武,心中那叫一个兴奋,这是自己肉身历史上的一员猛将,为自己的靖难事业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用力地拍了拍张武的肩膀,大声说道:“你就是张武?不错,不错。以后你我就一起共事,打下千秋功业!”
没想到,张武却一点都不领情,他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说,在下愚钝,不敢受百户如此夸奖!然后就这样走了,留下了一脸懵圈的朱棣。
朱棣心想:“我露出了王霸之气,还以为这个张武会立刻拜倒在我的脚下呢,结果他竟然一点都不心动。”只见周围的一些军士看着自己议论纷纷,自己就要上前询问的时候,人们却纷纷散去。搞得朱棣一脸郁闷。
这时,剩下的官差们嘲讽地看着朱棣,其中一个人大声说道:“这位百户大人,您这是何苦呢?为了别人强出头,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您抢了别人念念许久的位置,别人还会感激您吗?我看您还是别指望了,别人可不会给您好脸色看!不过今天的事情没有完,我会回去禀告县尊大人。”
说罢,他得意洋洋地挥了挥手,带着其他官差扬长而去,留下朱棣一个人在风中凌乱。
朱棣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原本是出于好心,想要帮助这些被官差欺负的人,结果有点热脸贴冷屁股,好像其他兵士都有点抵触。他站在原地,思考着自己的所作所为。他知道,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太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利益,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误解和冲突。
朱棣带着刘五等人来到了卫所的驻扎地,只见这里军丁和普通百姓混居,有些与家室,有些没有。他们的房屋都有点散而不乱,大多集中在一起。还有一个校场。估计是平时训练的。因为朱棣只是前世了解过这种制度,没有亲身见过,就询问刘五。刘五便把卫所的整个情况讲解给朱棣听。
陛下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下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民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凡是防区在一府之内的设所,一府以上者设卫。一卫有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一卫辖属5个千户所,一千户为1120人,长官为千户。一个千户所辖属10个百户所,一百户为112人,长官为百户。百户下又分为两总旗和十个小旗,每总旗辖50人每小旗辖10人。此外,还有堡和哨。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
为保证军队的兵源及供给,同时又推行了军户和屯田制度。凡军士都是世袭的,单独编户籍,叫作军户。凡各地卫、所皆实行屯田,以保证军饷的供应。军士分为屯田与守城的两部分,屯田者专事耕垦,供应军粮;守城者专务防守操练。军士守城与屯种的比例大致是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明初一个时期之内几乎无军不屯,军队大体能够屯田自养,屯田的收入成为军饷的主要来源,这就使国家免去养兵之费,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遇有战事发生,则由兵部奉旨调卫、所之兵,临时命将充总兵官,发给印信,统兵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官交还印信,兵士回到卫、所。这样将不专军,军无私将,而军权集于中央.
卫所军队都有固定的戍所。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或数府一卫,或一府数卫,或一府、一州一个千户所,视各地战略地位之重要与否而定,固定驻屯戍守。
朱棣听了刘五的介绍后,终于知道这里为什么会军民混居。这才明白原来明朝的军事制度是专职军人与民兵预备役轮换的制度。在后世有专家授课讲过历史,都是一笔而带过,毕竟这种顶层设计还不到自己这个级别去操心研究。只是要让军校的学生知道军事制度的历史沿革。
朱棣步入自己的官房,其实也就是一栋独立的宅院,办公。开会、居住为一体的。与前世自己的情况差不多。只是没有那么多东西而已。文件资料。奏折。笔墨都在办公桌上。前世有文书,现在只能自己处理。
朱棣走到办公桌后,那张略显陈旧的椅子上坐下,长叹了口气,说道:“好吧,我们暂时就在这里安置下来。”他转向刘五,吩咐道:“你们去找好自己的住处,我自己来铺床就行了。顺便告诉下面的总旗,明天早上卯时来这里开会,我要和大家认识下。”
刘五看了看外面,有些担忧地说道:“殿下,要不然我们帮你铺床吧?千金之躯怎么能干这些呢。”
朱棣摇了摇头,笑道:“什么千金之躯,这里只有百户朱迪,我能够搞定的。你们去吧,晚上我们一起做饭吃才是真的。不然我们只有饿肚子了。”
刘五等人听了朱棣的话后,虽然面带担忧,但还是恭敬地领命而去。朱棣静静地注视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他回想起自己已经有十几年未曾亲手做过饭食了,更确切地说,如果算上前世,那已经有二十多年未曾真正下厨。
在军队的艰苦岁月中,他常常吃着食堂里简单却充实的饭菜;当他带领连队时,甚至还亲自研究过几道菜肴,那些战士们吃完后都赞不绝口。然而,随着职务的升迁,他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渐渐失去了下厨的机会。在团部工作时,他几乎每天都忙碌于各种任务,只能依靠食堂来解决饮食问题。
转业后,他的生活依然繁忙,无论是吃食堂、应酬还是外出就餐,他几乎没有再亲手做过一顿饭。当然,偶尔在长假时,他也会心血来潮地走进厨房,为自己做上一顿丰盛的饭菜,但那更多是基于心情和兴趣的驱使。
自从穿越到明朝后,他更是习惯了被人侍候的生活。然而,此刻他决定要改变这一切,开始过一种更加独立和自给自足的生活。他想要重新找回那份亲手烹饪的乐趣和满足感,让自己在忙碌之余也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朱棣站起身来,开始动手铺床。他想起了前世的那些日子,那些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一起战斗的日子。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壮志,无论身处何地何时他都能适应环境、奋发向前。铺好床后他又开始思考晚上的饭菜该如何准备毕竟他已经很久没有亲自下厨了但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出一顿美味的晚餐来。
到了下午,当军户们开始忙碌地生火煮饭时,朱棣和其他七人才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他们没有锅碗瓢盆,更没有米和菜。他们从凤阳出发时,只带了些寝具,完全忘记了在这里需要自己解决伙食。
朱棣挠了挠头,苦笑着说:“这可怎么办?难道我们要回凤阳去吗?”
刘五瞪大了眼睛,摇头道:“那怎么可能,回去了明天就别想再回来了。而且到了凤阳,我们也没地方吃饭啊。”
朱棣叹了口气,无奈地说:“是啊,看来我们只能先吃点干粮了。可是问题是,大部分干粮在中午的时候都已经被我们吃了。”
刘五和其他几人面面相觑,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刘五突然想到了什么,他说道:“要不我们把身上剩下的干粮都凑起来给殿下吃吧,他是我们的主心骨,不能让他饿着。”
朱棣听了这话,心中一阵感动,但他还是摇了摇头说:“不行,我怎么能吃你们的干粮呢?这样太不公平了。”
这时,旁边的一个护卫夏荣提议道:“要不我们派一个人骑殿下的马回凤阳去领取俸粮和购买些厨房用品吧?还要采买些东西 ”
朱棣眼睛一亮,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他点了点头说:“这个主意好,就由你去吧。大家把吃的给他,让他有力气赶路。”
夏荣一听赶忙推辞说:“我没有事,我骑马跑快点争取看可以窜到附近的驿站寻口吃的不。你把吃的给我,你怎办?现在正是殿下你长身体的时候。”
当朱棣、刘五以及几位亲兵围坐在一张由几块木板拼凑而成的简陋桌子旁,他们脸上的表情显得既严肃又带着几分无奈。他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如何改善当前的伙食问题,然而,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困境。随着夜色渐浓,屋内的灯火摇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映照在墙壁上。
就在此时,一个高大的身影悄然走近。这是一个总旗,他身穿战甲,腰佩长剑,脸上的线条刚毅而坚定。他负责统领一定数量的士兵,是军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刚好巡逻至此,无意间看到朱棣等人围坐在一起,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困惑和无奈,他不禁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总旗停下了脚步,他微微皱眉,心中升起一股探究的欲望。他走到桌前,微微欠身,以一种既恭敬又带着几分好奇的语气问道:“大人,您们在讨论何事?是否需要属下帮忙?”
朱棣抬头看到是总旗,他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笑容。他指了指桌上的干粮,说道:“哦,是总旗啊。我们正在商量如何解决大家的伙食问题。你也知道,我们来得匆忙,没有带任何锅碗瓢盆还有口粮。”然后朱棣说了情况和打算
总旗听了,心中更加好奇。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了桌上摆着的干粮上,又看了看朱棣等人脸上的认真表情,他不禁问道:“大人,您们难道要饿肚子?”
朱棣点了点头,他笑了笑,说道:“没有办法啊,我们缺粮食和做饭的家伙。”
总旗听了,心中不禁感到有些惊讶。在他看来,像朱棣这样的高级将领,通常是不会缺吃的。如今却是要把干粮给别人。他点了点头,说道:“大人真是体恤下属,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到我那里迁就一顿。”
朱棣听了,顿时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可不是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更不是宁愿饿肚子也要体现高风亮洁。拍了拍总旗的肩膀,说道:“好,那就有劳你了。我们一起去年你那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吧!”
总旗点了点头,他转身走出了屋子。不一会儿,他提着一个装满干粮的袋子回来了。他将袋子放在桌上,说道:“这是我家里的干粮,您们先拿去用吧。”
朱棣等人看着眼前的干粮,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朱棣握住总旗的手,说道:“多谢你的理解。我们确实遇到了些困难,没想到这里需要自己解决伙食问题。实在是有些措手不及。”
总旗摆了摆手,他笑着说道:“我理解您的处境。这样吧,让那个去凤阳的人把干粮带上,这两天您们就暂时在我家里将就一下吧。”
朱棣等人听了这话,顿时感激不已。然而,朱棣却有些担心地说道:“我们吃了您的粮食,不就占了您的军粮指标吗?”
总旗听了这话,哈哈大笑道:“大人不必担心,我是分了地的,家里人种地,所以军粮指标对我来说并不是问题。”
朱棣等人听了后纷纷向总旗表示感谢,并承诺以后会尽力回报这份恩情。总旗摆了摆手说道:“不用谢我,我们都是一家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您是新来的百户,我们应该多支持您才是。”
在那个寒冷的夜晚,朱棣等人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这不仅是一顿饭食,更是一份深深的情谊和温暖。他们明白,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们并不孤单。因为有总旗这样的将士在身边,他们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共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就这样,在总旗的帮助下,朱棣等人暂时解决了伙食问题。他们感受到了这个新环境中的人情温暖和团结力量。
本文网址:http://www.66xu.com/xs/5/5000/407386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66xu.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