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耕读之间,感悟真谛
推荐阅读:长夜君主、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谍影:命令与征服、柯南里的克学调查员、猎妖高校、机战:从高达OO开始、霍格沃茨:我真是模范巫师、趋吉避凶,从天师府开始、坐忘长生、太古神尊、
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林才一行人亲身耕作,才真正体会到了农事的艰辛与不易。
王守仁凝视着满腔愤慨的学子们,语气沉静而有力:“农人的劳苦,今日我们虽只略窥一二,便已心生疲惫。然农人的日常,春种秋收,夏灌冬役,全年无休,其辛劳岂是半日劳作可比?”
他轻笑一声,随即深入浅出:“常说‘农,天下之本’,但这‘本’字,又有几人真正放在心上?多少年来,谈农耕者无数,又有几人真正愿意弯下腰,体验这泥土的厚重与汗水的咸涩?若不知其艰辛,却妄谈仁政,那不过是镜花水月,空谈一场。”
话音落下,四周一片寂静,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那指责的锋芒,似乎不只是针对那些劝农书的作者,而是直指在座的每一位。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无人敢于出言反驳。那些原本准备反驳王守仁的学子们,此刻也选择了缄默。
王守仁接着说道:“在这短暂的休憩之际,让我再谈谈‘同理心’。林才的劝农书,难道他的学问不精深,他的文字不优美?难道他不够聪慧?”
众人纷纷摇头,连皇帝朱厚照也不例外。
如此佳篇,竟被朝廷誉为典范,那作者至少也是翰林之才,谁敢质疑其学问与智慧?
“那为何你们对这篇文章不屑一顾呢?其实,问题一目了然,那是因为作者缺乏同理心。他未曾亲身经历开垦的辛劳,未曾感受播种的焦虑,未曾体验收割的喜悦,对农耕,他只有空洞的想象。”
“读书人的美好想象本无过错,古往今来,多少传世之作,都是源于这份想象。但若想凭借这份想象来实现圣人的仁政,那就大错特错了。轻则沦为笑谈,重则误国误民,仁政或许就成了苛政,好心变成了坏事。”
“自大明立国以来,多少贤臣能臣,才智过人,但百年来,可有真正达到圣人所说的大治之世?”
众人再次摇头,朱厚照亦然。道理不言自明,纵然当今是太平盛世,但大治之世,不过是镜花水月,心知肚明而已。
在这静谧的书房里,王守仁一拂袖间,笑声如春雷炸响,回荡在每一寸木梁之间:“嘿,诸位,听我一言,百年来,不,追溯到唐宋,咱们大明这天下,哪有真正的大治?最多也就是太平盛世,不过百载光阴。这问题,究竟出在哪儿?难道不是出在庙堂之上,朝野之间,甚至,出在我们的身上?咱们这些读书人,自诩才智过人,学问渊博,却往往缺乏那份同理心。治国平天下,谈何容易?你以为,光凭满腹经纶,便能轻松驾驭?若真如此,孔孟时代,天下早已井然有序了。”
话音刚落,四周顿时陷入一片沉寂,众人似乎在细细咀嚼着王守仁这番深意。他言语朴实,形象随性,一身泥泞,长袖随意卷起,毫无半点斯文之态。
站在一旁的刘健,眉宇间透着沉思,即使心中有所保留,却也忍不住被王守仁的话触动。
看着大家愤愤不平地议论那所谓的“劝农书”,刘健不禁老脸一红,心中暗想,即便想要为这书或是程朱理学辩护,却也难以找到合适的论据。
……
“那么,接下来的话题,咱们来聊聊这大道至简。何为道?圣人的智慧,又指向何方?”
王守仁的笑容如春风拂面,他目光扫过众人,问道。
读书人们再次陷入沉默,圣人的学问,深邃如海,他们苦读数年,不过窥见了冰山一角,哪里敢自称掌握了真理。
就在这沉默中,一人忽然举手,自信满满地说:“我知道,我知道!”
众人齐齐望去,这不就是那位自诩天才的朱寿吗?众人脸色一沉,心中暗骂,这朱寿,真是厚颜无耻,也配谈圣人之道?
王守仁微笑着看向朱厚照,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恩师早已暗示,太子即将到来,王守仁秉持着平易近人的态度,待之如常。
王守仁轻松一笑:“朱秀才,你且说来听听。”
朱厚照兴奋地背着手,自信满满:“圣人之道,简单得很,不外乎勤学、孝顺、忠君、仁政,这不都是《论语》里写得明明白白的吗?”
话音刚落,周围的读书人几乎要晕厥,心中暗骂朱厚照的无知,圣人道理,岂是寥寥数语就能概括?你朱寿,读过几卷四书?春秋典故,你又能领会几分?真是无耻至极……
此时,刘健已经悄悄走近,一听朱厚照的回答,不禁苦笑不已。
太子殿下,竟是一派天真烂漫,无畏于世间的纷扰啊。
……
然而,此刻的王守仁却悠然开口:“没错,一语中的!忠孝仁义,这四字便是圣贤智慧的精髓所在,朱秀才一语点破,真是令人心生敬意……”
朱厚照听罢,不禁眉开眼笑。
他忽然觉得,这学问竟如此妙趣横生。
相较之下,杨詹事那一套之乎者也,啰嗦冗长,跟了他几年,学到的不过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陈词滥调,末了还自我解嘲,说什么“我读书二十载,一无所成”。这样的学问,岂是凡人能读的?读二十年,天天自诩悬梁刺股,却终是一无所获。如此自诩,还叫人跟着去读,岂不是要让人读一辈子,也落得个“一无所成”?这学问,究竟有何用?
倒是王先生的话语,让人听得如沐春风。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满是疑惑。
王守仁微微一笑,说道:“各位心中或许有许多不解,其实今日聚集于此的,大多是初出茅庐之辈。我之所以提问,正是想引出‘大道至简’的道理。圣人之学,就如同佛家所言‘慈悲为怀’,心中有善,便是修行。若舍弃了这善的根本,即便隐居深山古寺,日夜念经,又有何益?圣人之学亦然,他们所倡导的,不过是忠孝仁义四字。四书五经,不过是教人如何坚守这四字真言,但也不宜过度解读。忠孝仁义,乃是智慧之根,圣人之理,便是良知。”
“因此,拥有良知,方能知行合一。只要我们坚守良知,勇敢地去行动,这便是行。就如同我们耕田的农夫,耕种的过程既是行动,也是学习。身体力行越多,所学越丰富。你既领悟了圣人之道,便能分辨是非善恶,知道什么该避,什么该行。”
“然而,若你认为某事有益,为何不付诸行动呢?古往今来,圣贤如三皇五帝,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他们无不身体力行,践行仁义。就像我们的朱秀才,他已深知忠孝仁义,今日耕地,对农人感同身受,学到了许多知识,坚守本心,若有所得,便在耕种中掌握了农技。如此,他日若能高中状元,入朝为官,便不会再犯劝农书中的错误。行动,正是领悟真知的最佳途径。终日闭门苦读,反而让大道与我们渐行渐远。”
朱厚照得意地笑了,心中暗想,这恐怕是世上第一个说他真正理解了圣人之道的人,既是有才学,又得圣人真传。
在静谧的书香氛围中,每一位读书人似乎都被某种神秘的力量吸引,陷入了沉思。那本劝农书的反面教材,以其独特的幽默感,让他们不禁哑然失笑。而那位挥洒笔墨的翰林,不就是王先生口中的那位,在书斋里追寻宇宙大道的智者吗?
一位学子忍不住好奇地发声:“读书人岂不是应该埋头书卷,怎能放下身段去耕地呢?”
王守仁凝视着提出疑问的学子,目光深邃而坚定:“岂止是耕地,君子六艺,岂能独缺一技?读书人不仅要精通礼仪,还需精通声乐、骑射、驾驭车马、书法、算数。”
“既然如此,那么学习耕种,又有什么不妥?读书人若不广博地涉猎天下之事,又怎能肩负起救世扶危的重任呢?”他话锋一转,提到了自己的师兄徐经,“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实在令人敬佩。另一位师兄,画技更是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天下万物皆含学问,圣人的教诲,旨在端正你的心性。心中已有圣人之道,便能正心诚意。又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教条,期待他们指导我们如何拯救苍生,推行仁政呢?”
王守仁凝视着满腔愤慨的学子们,语气沉静而有力:“农人的劳苦,今日我们虽只略窥一二,便已心生疲惫。然农人的日常,春种秋收,夏灌冬役,全年无休,其辛劳岂是半日劳作可比?”
他轻笑一声,随即深入浅出:“常说‘农,天下之本’,但这‘本’字,又有几人真正放在心上?多少年来,谈农耕者无数,又有几人真正愿意弯下腰,体验这泥土的厚重与汗水的咸涩?若不知其艰辛,却妄谈仁政,那不过是镜花水月,空谈一场。”
话音落下,四周一片寂静,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那指责的锋芒,似乎不只是针对那些劝农书的作者,而是直指在座的每一位。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无人敢于出言反驳。那些原本准备反驳王守仁的学子们,此刻也选择了缄默。
王守仁接着说道:“在这短暂的休憩之际,让我再谈谈‘同理心’。林才的劝农书,难道他的学问不精深,他的文字不优美?难道他不够聪慧?”
众人纷纷摇头,连皇帝朱厚照也不例外。
如此佳篇,竟被朝廷誉为典范,那作者至少也是翰林之才,谁敢质疑其学问与智慧?
“那为何你们对这篇文章不屑一顾呢?其实,问题一目了然,那是因为作者缺乏同理心。他未曾亲身经历开垦的辛劳,未曾感受播种的焦虑,未曾体验收割的喜悦,对农耕,他只有空洞的想象。”
“读书人的美好想象本无过错,古往今来,多少传世之作,都是源于这份想象。但若想凭借这份想象来实现圣人的仁政,那就大错特错了。轻则沦为笑谈,重则误国误民,仁政或许就成了苛政,好心变成了坏事。”
“自大明立国以来,多少贤臣能臣,才智过人,但百年来,可有真正达到圣人所说的大治之世?”
众人再次摇头,朱厚照亦然。道理不言自明,纵然当今是太平盛世,但大治之世,不过是镜花水月,心知肚明而已。
在这静谧的书房里,王守仁一拂袖间,笑声如春雷炸响,回荡在每一寸木梁之间:“嘿,诸位,听我一言,百年来,不,追溯到唐宋,咱们大明这天下,哪有真正的大治?最多也就是太平盛世,不过百载光阴。这问题,究竟出在哪儿?难道不是出在庙堂之上,朝野之间,甚至,出在我们的身上?咱们这些读书人,自诩才智过人,学问渊博,却往往缺乏那份同理心。治国平天下,谈何容易?你以为,光凭满腹经纶,便能轻松驾驭?若真如此,孔孟时代,天下早已井然有序了。”
话音刚落,四周顿时陷入一片沉寂,众人似乎在细细咀嚼着王守仁这番深意。他言语朴实,形象随性,一身泥泞,长袖随意卷起,毫无半点斯文之态。
站在一旁的刘健,眉宇间透着沉思,即使心中有所保留,却也忍不住被王守仁的话触动。
看着大家愤愤不平地议论那所谓的“劝农书”,刘健不禁老脸一红,心中暗想,即便想要为这书或是程朱理学辩护,却也难以找到合适的论据。
……
“那么,接下来的话题,咱们来聊聊这大道至简。何为道?圣人的智慧,又指向何方?”
王守仁的笑容如春风拂面,他目光扫过众人,问道。
读书人们再次陷入沉默,圣人的学问,深邃如海,他们苦读数年,不过窥见了冰山一角,哪里敢自称掌握了真理。
就在这沉默中,一人忽然举手,自信满满地说:“我知道,我知道!”
众人齐齐望去,这不就是那位自诩天才的朱寿吗?众人脸色一沉,心中暗骂,这朱寿,真是厚颜无耻,也配谈圣人之道?
王守仁微笑着看向朱厚照,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恩师早已暗示,太子即将到来,王守仁秉持着平易近人的态度,待之如常。
王守仁轻松一笑:“朱秀才,你且说来听听。”
朱厚照兴奋地背着手,自信满满:“圣人之道,简单得很,不外乎勤学、孝顺、忠君、仁政,这不都是《论语》里写得明明白白的吗?”
话音刚落,周围的读书人几乎要晕厥,心中暗骂朱厚照的无知,圣人道理,岂是寥寥数语就能概括?你朱寿,读过几卷四书?春秋典故,你又能领会几分?真是无耻至极……
此时,刘健已经悄悄走近,一听朱厚照的回答,不禁苦笑不已。
太子殿下,竟是一派天真烂漫,无畏于世间的纷扰啊。
……
然而,此刻的王守仁却悠然开口:“没错,一语中的!忠孝仁义,这四字便是圣贤智慧的精髓所在,朱秀才一语点破,真是令人心生敬意……”
朱厚照听罢,不禁眉开眼笑。
他忽然觉得,这学问竟如此妙趣横生。
相较之下,杨詹事那一套之乎者也,啰嗦冗长,跟了他几年,学到的不过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陈词滥调,末了还自我解嘲,说什么“我读书二十载,一无所成”。这样的学问,岂是凡人能读的?读二十年,天天自诩悬梁刺股,却终是一无所获。如此自诩,还叫人跟着去读,岂不是要让人读一辈子,也落得个“一无所成”?这学问,究竟有何用?
倒是王先生的话语,让人听得如沐春风。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满是疑惑。
王守仁微微一笑,说道:“各位心中或许有许多不解,其实今日聚集于此的,大多是初出茅庐之辈。我之所以提问,正是想引出‘大道至简’的道理。圣人之学,就如同佛家所言‘慈悲为怀’,心中有善,便是修行。若舍弃了这善的根本,即便隐居深山古寺,日夜念经,又有何益?圣人之学亦然,他们所倡导的,不过是忠孝仁义四字。四书五经,不过是教人如何坚守这四字真言,但也不宜过度解读。忠孝仁义,乃是智慧之根,圣人之理,便是良知。”
“因此,拥有良知,方能知行合一。只要我们坚守良知,勇敢地去行动,这便是行。就如同我们耕田的农夫,耕种的过程既是行动,也是学习。身体力行越多,所学越丰富。你既领悟了圣人之道,便能分辨是非善恶,知道什么该避,什么该行。”
“然而,若你认为某事有益,为何不付诸行动呢?古往今来,圣贤如三皇五帝,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他们无不身体力行,践行仁义。就像我们的朱秀才,他已深知忠孝仁义,今日耕地,对农人感同身受,学到了许多知识,坚守本心,若有所得,便在耕种中掌握了农技。如此,他日若能高中状元,入朝为官,便不会再犯劝农书中的错误。行动,正是领悟真知的最佳途径。终日闭门苦读,反而让大道与我们渐行渐远。”
朱厚照得意地笑了,心中暗想,这恐怕是世上第一个说他真正理解了圣人之道的人,既是有才学,又得圣人真传。
在静谧的书香氛围中,每一位读书人似乎都被某种神秘的力量吸引,陷入了沉思。那本劝农书的反面教材,以其独特的幽默感,让他们不禁哑然失笑。而那位挥洒笔墨的翰林,不就是王先生口中的那位,在书斋里追寻宇宙大道的智者吗?
一位学子忍不住好奇地发声:“读书人岂不是应该埋头书卷,怎能放下身段去耕地呢?”
王守仁凝视着提出疑问的学子,目光深邃而坚定:“岂止是耕地,君子六艺,岂能独缺一技?读书人不仅要精通礼仪,还需精通声乐、骑射、驾驭车马、书法、算数。”
“既然如此,那么学习耕种,又有什么不妥?读书人若不广博地涉猎天下之事,又怎能肩负起救世扶危的重任呢?”他话锋一转,提到了自己的师兄徐经,“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实在令人敬佩。另一位师兄,画技更是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天下万物皆含学问,圣人的教诲,旨在端正你的心性。心中已有圣人之道,便能正心诚意。又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教条,期待他们指导我们如何拯救苍生,推行仁政呢?”
本文网址:http://www.66xu.com/xs/4/4905/403490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66xu.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