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印刷术后续
推荐阅读:九天斩神诀、武道丹帝、混在末日,独自成仙、玩家请上车、人生副本游戏、山河志异、长夜君主、机战:从高达OO开始、吞噬古帝、屠龙之前就读过龙族的路明非、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124章印刷术后续
“殿下,此雕版印刷,采用的是太学石经?”
刘辩点了点头:“印刷经典,自然要用正经。”
早年间东观的经典藏书因有损坏,字迹难辨,便有人借着职务的便利或是花钱贿赂,在修复经典时夹带有利于自家学说的私货。
熹平四年,灵帝接受蔡邕等人的建议,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前,镌刻四十六碑,包括五经与《论语》在内,共计二十余万字。
百分百的官方正版。
当时,卢植也曾参与其中。
不过,因为文武双全,半道上又被任命去做别的事了。
不一会儿,刘辩递给了卢植一个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线装本。
此时纸书乃是效仿竹简的用法,通常采用卷轴的形式,到了隋唐以后,才产生分页折叠的装订形式,如今刘辩要编书,自然要一步到位。
卢植一看,封面上便有两个大大的隶书,曰《论语》,边上还有两个小字,曰西园。
《论语》虽不在五经之内,却是基础。如果不是觉得有些违和,刘辩都想印一个皇家书局出版了。
卢植翻开一看,上面虽因技术尚不纯熟的缘故在某些字上有墨点污秽文字,而且字也过于大了,此本也非《论语》全本。
可即便有这么多缺点,但卢植依然越看越喜欢,根本不舍得将此本离手。
他虽早已达到了不追求物质上享受的境界,却也做不到无欲无求。
刘辩道:“这本《论语》是第一批成书的,其中能看的也就数本,此乃是我特意为卢师准备的,用以留念。”
“多谢殿下。”卢植满意地微微颔首,他打定主意,今晚别的不说,先去找蔡邕和郑玄炫耀一番。
其实刘辩原本第一本想印《孝经》的,《孝经》的字数比论语少多了,而且还能表达孝心……
后来想了想,可以,但没必要。
他已经过了要用《孝经》展示孝心的阶段了,这才换成了《论语》,到现在论语的全部雕版还没制作完呢!
紧接着他又带着卢植参观了印刷的过程,与官印印在纸上不同,雕版印刷是将纸放在雕版之上,用软刷在纸背面刷过,其中的速度力度都需把握。
卢植道:“乍一看似是不难,但只要细想,这其中的巧思……而且将书编修成册,比起书卷来,更方便读书……殿下聪慧如此,实乃国之大幸啊!”
在刘辩的印象中,卢植当面夸他的次数屈指可数,面对此次称赞,他没有敬谢不敏,而是脸不红心不跳地坦然受之。
“左伯纸本就贵,此印刷术一出,只怕雒阳的纸又要更贵了!”卢植感慨说。
“是啊,唯有造价更低的纸,才能让雕版印刷发挥价值。”
刘辩顺带着告诉毕岚:“毕卿若是能继续改良造纸术,本宫绝不吝封侯之赏。”
改进造纸术的蔡伦能够得以封侯,靠的不是造纸术,而是邓太后的青睐。
画了个大饼之后,刘辩又向卢植建议道:“可以向天下郡国发公文,若有能使便宜之法改良造纸术者,当论功行赏。”
“且不止于造纸之术,凡是利国利民的器物,俱在奖赏之列。”
见卢植认可,刘辩又对毕岚交待道:“西园也可多去寻找有才能的匠人,不必吝啬钱财……”
毕岚遵命不提。
在离开之前,卢植看到还有随从拖着一个布包,只一看就知道里面放的是书,便随口问了起来。
刘辩答道:“此两本是分别为郑师和蔡师准备的。”
卢植正在捋胡子的手为之一顿,可他随即转念一想,晚上转而去跟马日磾和杨彪炫耀似乎也不是不行。
回去的车驾上,刘辩与卢植谈起了未来的畅想。
“现今太学的规模很大,地方郡国的学校却良莠不齐,我想着要是能靠着印刷术统一教材,将对经典的集注一并纳入其中,应该可以更好地培养贤才。”
早在汉武帝时,为了推广儒学,便有“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的诏书。到了汉平帝时王莽当政,推广官学,以设在郡国的官学称为“学”,县中为“校”,乡中为“庠”,村中为“序”。
等到光武之后,郡国官学历经战乱废止后得以恢复。但经过一百多年的现实发展,外加私学的进一步兴起所产生的竞争,而今郡国的官学发展情况全看郡国长吏重不重视。
连太学很多时候都比不过那些掌握了经典解释权的顶级家学相比,更别提郡国学校了。
目前地方官学唯一的优势在于其同太学一样免除徭役更赋,此还是能吸引到那些家境贫寒的读书人的。
卢植一听,立马来了兴趣,道:“殿下,臣虽没有如郑康成、蔡伯喈教授殿下经学,可臣对于《尚书》《礼记》的章句经注颇有钻研,而且现在《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太学不能用,每每念及此处,臣深觉遗憾。”
刘辩的三个正式的老师都不是敝帚自珍之人。
卢植师承马融,属古文学派。
而自董仲舒以来,太学博士所传,都为今文学派。古文学派多次尝试进入太学,都以失败告终。
早在熹平年间,卢植就上书灵帝,希望可以在太学设立可以传古文学派学术的博士。
而经学成就最高的当属郑玄。
郑玄先后学习了今古两派,兼修两家所长,更倾向于古文学派。
他并不遵守现在在太学里被视若圭臬的经学中那一套师法、家法不容更改的限制,其遍注经典时,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善而从。
而且郑玄的经历也非常励志,年幼时虽也有学习经文的机会,但家家境贫寒,以务农为生,后来还迫于生计,不得不去当了乡吏。
堪称东汉版的小镇做题家了。
在古今文学之争上,刘辩暂时不想直接旗帜鲜明的站队哪一方,他更愿意先当个吃瓜的。
当然,偏向一些在野的古文学派也是不可避免的啦,谁让他的两个老师旗帜鲜明的站队古文学派呢,绝不是为了打压今文学派的阀阅们。
www.bq46.cc。m.bq46.cc
第124章印刷术后续
“殿下,此雕版印刷,采用的是太学石经?”
刘辩点了点头:“印刷经典,自然要用正经。”
早年间东观的经典藏书因有损坏,字迹难辨,便有人借着职务的便利或是花钱贿赂,在修复经典时夹带有利于自家学说的私货。
熹平四年,灵帝接受蔡邕等人的建议,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前,镌刻四十六碑,包括五经与《论语》在内,共计二十余万字。
百分百的官方正版。
当时,卢植也曾参与其中。
不过,因为文武双全,半道上又被任命去做别的事了。
不一会儿,刘辩递给了卢植一个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线装本。
此时纸书乃是效仿竹简的用法,通常采用卷轴的形式,到了隋唐以后,才产生分页折叠的装订形式,如今刘辩要编书,自然要一步到位。
卢植一看,封面上便有两个大大的隶书,曰《论语》,边上还有两个小字,曰西园。
《论语》虽不在五经之内,却是基础。如果不是觉得有些违和,刘辩都想印一个皇家书局出版了。
卢植翻开一看,上面虽因技术尚不纯熟的缘故在某些字上有墨点污秽文字,而且字也过于大了,此本也非《论语》全本。
可即便有这么多缺点,但卢植依然越看越喜欢,根本不舍得将此本离手。
他虽早已达到了不追求物质上享受的境界,却也做不到无欲无求。
刘辩道:“这本《论语》是第一批成书的,其中能看的也就数本,此乃是我特意为卢师准备的,用以留念。”
“多谢殿下。”卢植满意地微微颔首,他打定主意,今晚别的不说,先去找蔡邕和郑玄炫耀一番。
其实刘辩原本第一本想印《孝经》的,《孝经》的字数比论语少多了,而且还能表达孝心……
后来想了想,可以,但没必要。
他已经过了要用《孝经》展示孝心的阶段了,这才换成了《论语》,到现在论语的全部雕版还没制作完呢!
紧接着他又带着卢植参观了印刷的过程,与官印印在纸上不同,雕版印刷是将纸放在雕版之上,用软刷在纸背面刷过,其中的速度力度都需把握。
卢植道:“乍一看似是不难,但只要细想,这其中的巧思……而且将书编修成册,比起书卷来,更方便读书……殿下聪慧如此,实乃国之大幸啊!”
在刘辩的印象中,卢植当面夸他的次数屈指可数,面对此次称赞,他没有敬谢不敏,而是脸不红心不跳地坦然受之。
“左伯纸本就贵,此印刷术一出,只怕雒阳的纸又要更贵了!”卢植感慨说。
“是啊,唯有造价更低的纸,才能让雕版印刷发挥价值。”
刘辩顺带着告诉毕岚:“毕卿若是能继续改良造纸术,本宫绝不吝封侯之赏。”
改进造纸术的蔡伦能够得以封侯,靠的不是造纸术,而是邓太后的青睐。
画了个大饼之后,刘辩又向卢植建议道:“可以向天下郡国发公文,若有能使便宜之法改良造纸术者,当论功行赏。”
“且不止于造纸之术,凡是利国利民的器物,俱在奖赏之列。”
见卢植认可,刘辩又对毕岚交待道:“西园也可多去寻找有才能的匠人,不必吝啬钱财……”
毕岚遵命不提。
在离开之前,卢植看到还有随从拖着一个布包,只一看就知道里面放的是书,便随口问了起来。
刘辩答道:“此两本是分别为郑师和蔡师准备的。”
卢植正在捋胡子的手为之一顿,可他随即转念一想,晚上转而去跟马日磾和杨彪炫耀似乎也不是不行。
回去的车驾上,刘辩与卢植谈起了未来的畅想。
“现今太学的规模很大,地方郡国的学校却良莠不齐,我想着要是能靠着印刷术统一教材,将对经典的集注一并纳入其中,应该可以更好地培养贤才。”
早在汉武帝时,为了推广儒学,便有“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的诏书。到了汉平帝时王莽当政,推广官学,以设在郡国的官学称为“学”,县中为“校”,乡中为“庠”,村中为“序”。
等到光武之后,郡国官学历经战乱废止后得以恢复。但经过一百多年的现实发展,外加私学的进一步兴起所产生的竞争,而今郡国的官学发展情况全看郡国长吏重不重视。
连太学很多时候都比不过那些掌握了经典解释权的顶级家学相比,更别提郡国学校了。
目前地方官学唯一的优势在于其同太学一样免除徭役更赋,此还是能吸引到那些家境贫寒的读书人的。
卢植一听,立马来了兴趣,道:“殿下,臣虽没有如郑康成、蔡伯喈教授殿下经学,可臣对于《尚书》《礼记》的章句经注颇有钻研,而且现在《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太学不能用,每每念及此处,臣深觉遗憾。”
刘辩的三个正式的老师都不是敝帚自珍之人。
卢植师承马融,属古文学派。
而自董仲舒以来,太学博士所传,都为今文学派。古文学派多次尝试进入太学,都以失败告终。
早在熹平年间,卢植就上书灵帝,希望可以在太学设立可以传古文学派学术的博士。
而经学成就最高的当属郑玄。
郑玄先后学习了今古两派,兼修两家所长,更倾向于古文学派。
他并不遵守现在在太学里被视若圭臬的经学中那一套师法、家法不容更改的限制,其遍注经典时,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善而从。
而且郑玄的经历也非常励志,年幼时虽也有学习经文的机会,但家家境贫寒,以务农为生,后来还迫于生计,不得不去当了乡吏。
堪称东汉版的小镇做题家了。
在古今文学之争上,刘辩暂时不想直接旗帜鲜明的站队哪一方,他更愿意先当个吃瓜的。
当然,偏向一些在野的古文学派也是不可避免的啦,谁让他的两个老师旗帜鲜明的站队古文学派呢,绝不是为了打压今文学派的阀阅们。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66xu.com/xs/3/3470/304302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66xu.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