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又要剧透,对不起了Ju~~dy!

推荐阅读:我用游戏改变了时间线天祖亮剑:拿下京都湾,开启大将之路塞北风云邪鼎抗战雄鹰,开局就抢鬼子战斗机营安老家我练魔功无反噬,背刺青梅狂倒贴想象之界积极向上小太阳,魔法少女我超棒

    凭良心说,魏武心里的确怀疑是太子妃吕氏做的。
    因为目前发现的所有疑点,全都指向这个女人。
    但从头到尾他都没有把自己的怀疑说出来,只是将所有疑点摆到台面上。
    原因是不想让朱元璋和朱标觉得是自己在刻意引导。
    毕竟这是帝王和储君的家事,他一个外人没必要搞的那么张扬。
    反正所有疑点都摆在那里,怎么想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但现在朱元璋却直接开口询问,并且直接点出吕氏,魏武也有些无奈。
    仿佛是看出了魏武的顾虑,朱元璋笑着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小武,我能感觉出来你对咱有些…怎么说呢?就好像是一层看不见的壁垒。”
    “也能理解,毕竟咱是掌管生杀的帝王,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帝王不会与人交心。”
    “但其实咱还真就想和你坦诚相待,只是咱也明白这不是靠嘴说,需要时间来证明。”
    “咱也不指望你短时间内就能对咱推心置腹、毫无保留,所以咱就换个说法。”
    说到这里,朱元璋转头看向魏武,眼神非常的坦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百姓的利是财,官员的利是权,皇帝的利是天下,所以对咱来说,你重要性远超出你所想。”
    “只要你不背叛大明,背叛咱,就算是你犯错了,咱不也得捏着鼻子认啊对不对。”
    说到最后,朱元璋甚至专门说了一句俏皮话来调节气氛。
    不得不说朱元璋这番话确实说的很真诚。
    只不过对魏武这个接受过信息大爆炸的后世人来说。
    人心这东西是会变的,真没有任何保障。
    信任的建立也不是靠嘴说,他不会因为几句真诚的话就真的敞开心扉。
    当然,魏武也相信这是他的真心话,最起码此时此刻是绝对真诚的。
    至于将来,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
    所以,他也愿意为此刻的真诚,拿出一些该有的态度来。
    毕竟皇帝都推心置腹了,他总要给点面子,不能拒人千里之外。
    “朱老伯,我这辈子最大的乐趣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舒舒服服过完一生。”
    “所以我向您保证不会背叛大明,毕竟您是皇帝,您重视我,可以一直护着我。”
    “但将来的皇帝就不好说了,所以,您老能不能开开恩,送我个免死金牌啥的。”
    说话间,魏武还故意挤眉弄眼的挑了下眉头。
    其实魏武又何尝不知这玩意没用,皇帝要杀你有的是理由。
    特别是洪武一朝,杀的就是那些有丹书铁券的人。
    相比之下,唐朝的丹书铁券比老朱赐下的作用还大一些。
    毕竟承认前朝的丹书铁券,也代表着本朝同样是华夏正统,这点很重要。
    但现在这种情况,总归是要说点什么才行。
    事实证明魏武说的没毛病,朱元璋听完当场就大笑起来。
    “你这臭小子,行,回头我就让人专门铸一枚免死金牌,下旨当众赏赐。”
    “这样你就没顾虑了吧!那么现在是不是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了?”
    魏武满足的点了点头,随后便直接说道:
    “我认为是吕氏,她是太子正妃,雄英病逝之后,她和她儿子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吕氏从侧妃变成正妃,自然她的儿子也就成了名义上的嫡子。
    只要再把朱允熥养成废物,就没人能和她儿子争夺皇帝的宝座。
    她就是这么做的,所以朱允炆才能登基称帝,否则皇帝应该是朱允熥。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才缓缓开口。
    “是啊!这皇位就一个,她不争,他儿子这辈子都没机会。”
    说话之时,他的目光看着远处,脑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良久,朱元璋回过神来看向魏武。
    “小武,你上次说允炆登基,但字辈却变成老四,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这突如其来的急转弯,愣是差点给魏武闪了腰。
    说太子妃吕氏说的好好的,怎么就突然转到Ju~~dy身上去了呢?
    不过转念一想,涉及到皇位,这俩还真是有扯不断的牵连。
    阴沉了片刻,在心中稍稍组织了一下语言,魏武才开口说道:
    “朱老伯,其实就算我不说,您大概也猜到缘由了吧!没错,就是叔侄争位了。”
    “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登基定国号建文,次年建文元年八月,建文帝推行削藩政策。”
    听到削藩二字,朱元璋那是立刻就皱起了眉头。
    当初分封诸王的时候,确实有不少大臣反对,担心汉、晋乱象重演。
    朱元璋也有私心,只是想给自己的儿子们一些好处。
    事实上他心里也明白,新帝登基之后削藩是必行的政策,利于中央集权。
    在这种矛盾思想下,朱元璋还是被往日的苦日子影响,选择封藩。
    不过也做出了一些举措,防止日后出现变故。
    比如藩王不可插手封地行政,不许私下往来,无诏不可擅自进京。
    至于后世帝王会不会削藩,各地藩王是不是会引起乱子。
    那个时候他已经不在了,儿孙之事他想管也管不了,算是一点私心吧!
    只是朱元璋没想到朱允炆会如此不智,刚登基一年就迫不及待的削藩。
    一年时间甚至连朝堂都不一定能掌控稳定,这时候削藩不是明智之举。
    沉默了一会,朱元璋轻叹一口气,再次开口询问道:
    “老四,应该就是削藩的时候被逼狠了,才会选择起兵夺位的吧?”
    “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史称靖难之役。”
    “咱承认老四确有才能,但即便有才能,想要成功夺位也是难如登天,他如何办到的?”
    不得不说,老朱的眼光和政治敏锐确实没的说。
    朱棣确实雄才大略,但靖难依旧打的艰难无比,几次差点嗝屁。
    想到这件事情的经过,魏武心中忍不住暗笑,随后便说道:
    “个人能力强是一方面,主要还是靠敌人的衬托,否则靖难也不会成功。”
    “以大明的实力,削藩虽然有些阻碍,但想要成功并不困难,只是建文帝太稚嫩了。”
    “再加上身边给他出主意的全是不堪大用,只会在纸上谈兵的儒生,昏招尽出。”
    “还有关键时刻,大明第二战神倒戈,才让永乐帝一举靖难成功!”
    大明第二战神?
    听到这个称呼,朱元璋心中不由开始好奇,这战神到底是谁。

本文网址:http://www.66xu.com/xs/17/17183/1019971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66xu.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