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谦勇善德

推荐阅读:地球最强神龙小子沈小姐吃完就跑,短命小叔气活了庄妃不宫斗,只想养娃和咸鱼!异域使命【武之巅峰:李昂传奇】林七,养好小白龙你掳我至亲,我从你后宫开始复仇重生末世:开局中奖3000万精灵与某最强最强赛亚人传说

    圣人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主要阐述了“不争之德”以及善于用人的智慧。
    从“善为士者不武”修者自可以看出,老子所强调的,乃是一种超越单纯武力的高明方式。
    一个善于用兵的将帅,并不会去依赖个人的勇猛和武力,而是通过智慧和策略,来引领军队建功立业。这种方式不仅更加高效,也更加符合于天道的自然法则。
    “善战者不怒”告诉修者,真正的勇士不会轻易发怒。无论在战争中,还是平时的生活中,情绪的控制至关重要。
    一个能够始终保持冷静、不被愤怒或是悲伤等负面情绪冲昏头脑的人,方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布署,从而成为引领者,带领他人和自己走向胜利。
    “善胜敌者不与”揭示了战争的更高境界。善于战胜敌人的人,并不追求与敌人的正面交锋,而是通过智慧和策略来使敌人屈服。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正是老子一贯反对战争武力、推崇以柔克刚的体现。
    “善用人者为之下”则强调了善于用人的重要性。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懂得尊重他人、善用他人的力量。
    此种谦逊的态度,不仅能够赢得下属的拥护和忠诚,更能够形成强大的团队聚合力,共同应对各种群体团队挑战。
    要知道,人乃群居生物,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仍也是势单力薄的纳米,所谓双拳难敌四手,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多力量大正在于此。
    从此章节中,修者可以汲取到许多关于领导、战争和人生的智慧。应用于红尘世道现实生活之中,修者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他人、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以更加高明和智慧的方式,去应对各种挑战机遇和困难与果报。
    作为修行者,自应该认识到,真正的力量,并不在于个人的勇猛和武力,而在于智慧和策略的运用。体强智弱,智高身衰皆是道体失衡,只有高智商应用,增强自身体质,不断追寻道途和谐,方是天道合一,大道至简的基石所在。
    此一章节,圣人老子以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见解,为修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让修者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领悟和实践智慧感悟,以更加从容和自信的步伐走向未来,面向新境界。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其中之意是“真正的勇士,不是杀气腾腾之人,善于带兵打仗的人,不是那气势汹汹之辈,神机妙算者,自不必与敌对面交锋,善于用人者,心甘情愿居于人下。这就是不争不抢的美德,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这就算相配相合相同于天道。所以说上古之时便是如此!”
    话说公元一世纪初,十年中,王莽篡位,夺取了汉室皇朝的中央统治政权,改国号为新。
    华夏全国各地,陷入不知所谓的惶恐状态,到处动乱不宁,匪患猖獗。农人因田地被战车和马匹蹂躏破坏,不能再事耕耘劳作。商人害怕盗匪抢劫,闭门不出,哪敢营业叫卖。年轻平民不是被强行拖去做劳工服役,便是入了绿林上了山寨,去当土匪强盗。
    在那样动荡无安的时世中,那一时刻,却有一个姓蔡名顺的青年人,绝世独立,生而为人,便是要做人当行之正德好事。
    蔡顺很小时,其父就丧生在乱世,单靠其母给人家缝缝补补,得些许钱粮,把他含辛茹苦地养大成人。
    蔡顺长大后,以替人种田为生,虽是个苦力劳工,对母亲却是极其孝顺。
    因为近来兵荒马乱更甚,田地里没有工作可做,他只好每天提了个篮子,到荒野山地里去找寻野菜食物。
    事实上,附近田地中所有的野菜,包括芋头和胡萝卜,都被别人给挖光了!
    有一天,他为了找寻到糊口之物,便是越走越远,太阳如火烤一般,烤得他口干舌燥。
    蔡顺独自一人,又走了好一阵,便看见前面有一座树林,大概是座桑树林子。他走进桑树林,不见林中有一个人影,桑树林的主人想来已是逃到外地去了!
    桑树林子里绿荫蔽地,十分地阴凉。蔡顺用衣袖擦干了汗水,坐了下来,准备休息一下。
    他无意中看到,桑树枝上,结满了一粒粒绣人的桑果。这些桑果有红有黑,只要是乡下人都知道,桑果是可以吃的,且最是甜美可口,还有滋补疗效。
    而桑果最初是青色,慢慢变成红色,有些酸味,成熟之后会变成黑色,香甜多汁,只是谁碰了它,它便染人家一手的黑紫之色于手上,若吃在嘴里,也是满口黑紫怪怪的!
    但这兵荒马乱,缺衣少食的世道,蔡顺能看到这么多的桑葚子,他高兴得直接跳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道:“哦!感谢老天!我可以摘些桑果,回去给母亲吃了!这一段时日都不会挨饿了!\"
    于是他爬上爬下,动手采摘桑果,将黑色的放在一个篮子里,红色的放在另外一个篮子里,没用多久,两个篮子都装了满满的桑果,再也装不下。
    蔡顺估计,两篮桑果,大概可以作好几天的食物了!于是他心想“我最好还是早早赶回家去,省得妈妈为我担惊受怕。\"
    他把两篮子桑果,分别挂上扁担的两端,便准备挑了回家去。
    忽然,他听到桑树林外边,有急剧的脚步声和人声。他心里想\"嘿!有人来了!说不定是有强盗,从此里经过?\"他很害怕,站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
    紧接着,果不其然,有几个凶眉恶目的强盗,就站在了蔡顺的前面。他们一个个的眉毛,都涂了红色。蔡顺一见,便是知道,这是传闻中的,那横行霸道的赤眉贼匪。
    蔡顺早就听镇上的官人说过,赤眉贼人,每个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人人手上都沾有性命,个个身上都负着他人血债。他心想\"自己死了!没什么关系,可是如果就这样死了!又有谁能照顾自己的母亲呢!\"
    蔡顺本来就十分害怕,再一想到死后母亲无依无靠的样子,他就跪倒在地上,不断向强盗们乞求道:\"大爷们!请别杀我,我只是个庄稼汉,还有个老娘要我照顾呐!求大爷们放过我吧!。\"
    一个赤眉匪闻言,大吼道:\"住嘴,你既还有老娘要照顾!为何来此?你可知这儿是何地?\"。
    蔡顺忙调转身子,朝着那说话的赤眉匪人,边磕头,边是哀求道:“大爷,我真不知道这是何地,我只是到这儿来找些吃食的,老娘跟我已经几天没什么东西吃了!我今早出门,到处找寻不到吃的,好不容易走到这儿,就采摘些桑果,预备拿回去给老娘充饥。如果大爷你们要的话!可以把红桑果全部拿走,留下那蓝黑的予我便是。\"
    ”哦!是真的吗?!可是为什么两蓝桑果,一篮是黑的,一篮是红的呢?!你又为何予红留黑呀!\"那个赤眉匪首问他道。
    蔡顺似乎不好意思,老老实实地说道:\"不瞒各位大爷,黑桑葚是甜的,我准备给老娘吃了充饥。那红桑果还不够成熟,尚有点儿酸涩,是给我自己吃的。所以各位大爷如果要吃,便请把红桑葚果拿走吧!这样我不食,老娘却能得个饱。\"
    \"哦!真的么。你所说的,可是实话!?\"其中一个赤眉匪皱着眉头问他,又是问道:“甜桑果真是给你老娘的!?酸涩的红桑果真是留给你自己吃的!?你确定!\"
    蔡顺老老实实的点头回答道:\"是的大爷,我心疼自家老娘,既是她唯一的儿子和亲人,不待老娘好,便对不起老娘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的恩情。大爷,我所说一切,都是实话,乞求大爷们饶过我吧!放我归去。\"
    那个看似首领的赤眉贼匪,闻言大为惊讶地道:”啊哈!在如此动乱之时,竟能遇上你这样的孝顺孩子,可真是难得得很呀!坦白地说,俺们这些人,没有一个比得上你的!好极了!今天总算是见到了一个乱世孝子了,你是一个真正的孝子贤人!这世道人心险恶,却也不是人人丧德呀!\"
    这帮赤眉贼匪,不但没有抢走蔡顺的桑果,反而把蔡顺拉到他们的大车旁,为首的那个,指着车上的一袋白米和一条火腿,对他说道:“年轻人!这是俺们送给你的一点点礼物,你且拿回去与你老娘慢慢吃吧!你是个有孝心的孩子,比俺们任何人都有资格吃这些东西。”赤眉匪众们一个个点头称是,皆是对蔡顺无比的敬重有加起来。
    尔后,为首的那赤眉匪,又对蔡顺说道:“来,上车,俺们送你回家去!也看看教你为人的老娘。\"
    蔡顺此时已然是惊喜交加,不敢相信,他们就是乡间流传杀人不眨眼的赤眉匪徒。他连连道谢,然后坐后上了大车。
    一路上,赤眉贼匪们一个个好奇地询问蔡顺,问他对于在这乱世做孝子的看法。蔡顺此时已然心情平静下来,知道他们非是一般打家劫舍的豪强土匪,而是一群有情有义的绿林好男儿,断不会无故要他性命的。
    蔡顺便与他们聊起了母亲的养育之恩,自觉亲养恩德,有如同黄天厚土于众生般,自己这般的行为,不过是本应当为的人子之情,无非是在尽些绵薄之力,回报亲养之恩而矣!不值得众人夸奖。
    到了他家门口,蔡顺的母亲听闻有人送自己的儿子归来,且还是现今闹得极凶的赤眉匪,赶忙出门迎接。
    她虽是个乡间贫苦的老妇,却不失人母尊严,对赤眉贼匪们送子归家,很是欣慰,便是弯腰行答谢之礼,以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赤眉贼匪们一个个心中皆是触动“如此知情达礼的娘亲,教养出来的,自然是个孝贤之人”。
    那个首领说道:“大娘,您教出了一个好儿子,在这乱世之中,他不顾生死,也要保全您老有食果腹,真是孝行如星闪耀一般,值得俺们一同学呀!”
    此后,这件事情,便是于乡间传扬开来。不久之后,周围村庄里,原本对赤眉贼匪充满了恐惧的乡邻,却是发现,他们也有善良一面,也是人家的孝子贤孙,好儿男。
    而接触蔡顺娘儿俩的赤眉贼匪,受到蔡顺母子的影响,但凡行事便收敛了凶戾乖张之气。此一风气渐渐在赤眉军中传展开来,赤眉军自得了老百姓的拥护。
    而蔡顺,依旧孝顺着自己的母亲,勤勤恳恳地为他人耕种田地。在这片动荡不安的土地上,蔡顺一家的故事仿佛一道光,照进了乡间人们的心底,让大家相信,哪怕是乱世之中,人性中的美好品德,依然有着巨大的力量,可以感化人心,甚至改变一方风气。
    二劝农家奉二亲,爷娘养尔望终身。
    但行孝顺勤耕种,天不亏人不到贫。
    (《劝农口号十首 其二》宋诗)

本文网址:http://www.66xu.com/xs/16/16966/1011249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66xu.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