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认同

推荐阅读:穿越成为中古战锤帝国人勿Q,成神后我在刀乱收拾烂摊子从被勇者讨伐开始体验异世界生活末法时代修魂录傅少的80年代美女征服之旅梦里寻她之心醉如诗荣总轻点骗,叶少要心疼苟活兽世:从窝囊到反撩强大兽夫开局契约绝美校长,我被全校追杀绝色世子妃

    三人同时转过头来。“正是我。”
    许宁回答:“请问您是……”
    “王院士!”没等许宁说完,郭林科已经站了起来,惊讶地叫出了对方的身份。
    “我完全没料到……您怎么突然出现在这里?”
    尽管许宁和徐舒两人还是一头雾水,但听到郭林科对面前这位来宾的尊称后,出于礼貌,他们还是迅速站了起来。
    “王院士这次来咱们14所,是为了考察几种新型雷达的预研进展。为了保持低调,只通知了项目相关人员。”
    副所长罗群解释道,他最近因为慰问和分发福利而频繁出现,所以给许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们别站着,坐吧。我来是想跟小许同志聊聊。”
    王学意的话音刚落,罗群便麻利地搬来了两把椅子,大家重新围坐在桌边。
    此时,许宁才恍然大悟,意识到眼前这位就是闻名遐迩的电科集团工程院院士——王学意。
    作为空警200、空警500和zdk03预警机的总研发师与总顾问;
    王学意不仅担任着电子科学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而且早年还在14所工作过,即便现在主要关联的是38所。
    对于许宁来说,王学意的名字就像雷鸣般响亮,但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位不到六十岁的知名学者,一时之间未能立即认出。
    “原来您就是王学意院士?”
    虽然心中已有答案,许宁还是礼貌地确认了一下。
    “你认识我?”
    王学意显得有些惊讶,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名声并未广泛传播至电科系统之外。
    “原本我是认不出来的,但郭工刚才的称呼给了我提示。我曾听闻过关于383雷达研制的故事,所以知道您的名字。”
    许宁的回答既恭敬又不失自信,几句话间便拉近了二人的距离。提到383型三坐标雷达,那是王学意在偏远山区的一项重要成就,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于任何一位科学家而言,听到年轻一代提及自己的作品,都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尤其是出自像许宁这样有潜力的工程师之口。
    “前几天在南郑182厂开会时,梁绍霖总师跟我提到了你的名字和一些事迹。”王学意解释道,接着他继续说。
    “刚才你们提到技术交换的事,是吗?”
    许宁问道,心里迅速回顾着华夏预警机发展的历史。
    王学意显然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当许宁提到“花钱买技术和市场换技术都不可靠”时。
    现在是1997年3月,正值华夏和以色列合作的圆环工程启动不久——这个项目旨在将以色列的“费尔康”雷达系统安装在俄易斯制造的伊尔-76运输机上,以创建华夏的预警机。
    项目正处于初步研发完成后、雷达研发阶段的关键时期。
    根据后来解密的信息,王学意对于这次国际合作持保留态度,主张同时推进国内自主研发,不完全依赖外国技术。
    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2000年,以色列因外部压力终止了合同,虽然全额退款,但造成的延误无法挽回。
    面对坐在对面的王学意,许宁感受到对方隐含的忧虑。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需要谨慎应对。
    “没错,技术互换就像是手中握有一张王牌,让对方不敢轻易违约。”许宁坦诚回应。
    “小许同志这么说,是否意味着对欧洲的合作也持怀疑态度呢?”
    王学意的声音平和,但许宁能听出其中的深意。
    “合作关系建立在互利基础上,谈不上绝对的信任或怀疑。但我们确实有过教训,必须有所准备,以防万一。”
    许宁解释道,他回忆起过去引进国外技术的经历,如组装md-82客机等,这些尝试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
    “我们已经从过去的失败中学到了教训,即使国内航空工业基础薄弱,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却是不可或缺的。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是好事,但绝不能放弃自主研发的能力。”
    王学意听完,微微点头,显然对许宁的观点表示赞同。
    尽管六十多岁的他表情沉稳,但此刻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认同与放松。
    两人明白,关于这一敏感话题的讨论到此为止。
    90年代初,圆环工程的规划和资金就已经敲定,即便是总研发师王学意本人,也无力在这个节骨眼上叫停项目。
    这让王学意颇为头疼——国内的相关研发虽在进行,但这不是圆环工程的核心部分,没有专项资金支持。
    然而,在听取了许宁关于大飞机发展策略的见解后,王学意灵感乍现。
    他记得梁工程师曾提到过,去年底许宁负责改进了运8J和运8F400两款飞机的防冰除冰系统。
    这个话题看似与当前讨论无关,但在许宁看来,王学意的意图一目了然。
    既然要两条腿走路,就意味着必须同时推进一个完全自主研发的型号。
    直接为圆环工程配套研究会显得重复劳动,即便有相关部门的支持,也难以争取到更多预算。
    但若以降低伊尔76平台预警机成本过高、无法大量国产化为理由,提出基于现有技术开发一款经济实惠的中型预警机,这无疑是一个更易被接受的理由。
    对于当时追求高性价比的军队来说,这样的提议极具吸引力。
    “确实,老运8平台的防冰研发存在缺陷,低温高湿环境下容易结冰,开襟翼时可能导致气流干扰,造成飞行事故。”
    许宁用双手比划着解释,虽然几位电子工程师对航空原理不甚了解,但他们明白,改进后的运8安全性大大提高。
    王学意接着问道:“你能否评估一下,如果在运8平台上加装雷达模块,它还能保持多少航向稳定性的余量?”
    王学意实际上是在问,运8能承受多大的外形改动而不影响飞行性能。
    但这个问题在航空界并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于是,许宁直截了当地问:
    “您是想在运8基础上改造成预警机吗?”
    王学意肯定地点了点头:“我们国家能自己生产的大型飞机只有运8、轰6和水轰5。
    轰6的内部空间有限,不适合布置设备和人员。”

本文网址:http://www.66xu.com/xs/16/16506/992417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66xu.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