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皇帝之争,天子之怒第一章
推荐阅读:作为人类的我总被当成鬼、反派:勾栏听曲,奖励千年修为!、华家有女抵万金、重生后我娶了温润小公子、不服?我家王妃有炸药、我包养过的校花,变成我老板了!、别惹那主播,爱情大哥遍地追、加点都能成武神了,谁还苦练功法、极西之地、什么?霸总秘书?我,我吗?、
优卿、桂儿率一伙人在沈香保引领下潜入许州营救沈十万,顺势占领大牢做内应,为大军迅速攻取许州立下大功。其中红莲门四女将“火中花”董蟠枝、“金刚玉”莫炀、“一箭破甲”于利贞、“公主琵琶”关素真表现尤为突出。
胜利之后评功,优卿与董蟠枝互相推让头功。董蟠枝道:“头功自然是四老爷统领之功。何况若不是四老爷,我们要混进城里也没那么容易。”优卿道:“头功都先归给统领,那也太没趣了!应该归给杀敌最勇的,董大姐当之无愧呢!”说着给吉义使眼色。吉义遂定董蟠枝为头功。
吉义又下令开仓赈济饥民,给沈十万洗雪冤情,不在话下。其后吉义特地令头目徐挺、徐立率一队庄丁护送沈十万及其家眷到五龙庄安养。
沈十万大难不死,得以到世外桃源般的福地安度晚年,这也是运气和缘分使然。虽然家财荡尽,但在这番大难之后,沈十万明白到财富都是烟云,身心安乐方是人生真谛,并不懊丧,反而愉悦,乐得远离世俗喧嚣,去深山之中颐养天年。
沈香保感激吉义营救父亲与全家之恩,情愿留在义军之中效力。吉义遂任命沈香保做个行军主簿。
中路军一战攻克许州,京师再度大震。
“许州陷贼,贼势汹涌,京师也难保了!”
“据报贼兵前锋离京师已不足三百里,如何是好!”
“圣天子已驾幸骊山行宫,不如朝廷也迁往西京去吧!”
“是啊,宜速迁往西京!”
朝廷大臣们这样议论,惶恐至极。
私下里又有人交头接耳密语:“迁往西京又有何用?如今之势,皇朝注定要亡啊!”
也难怪他们惶恐,不但中路军,义军联盟的另两路大军也进展迅猛。东路军拿下宋州,包围汴州。西路军拿下邓州,包围南阳。那两路大军更加人多势众,除了主力包围汴州和南阳之外,还分兵从东面和南面略取中原各地。三路大军犹如三股洪流,眼看就要把大齐皇朝这座大厦冲垮了。
朝廷方面犹如热锅上的一窝蚂蚁,执掌朝政的大儒们平日里高谈阔论很行,这时候要拿出一个对策来却不行了。没有人能出一个可行的主意挽回局面,全都私下里自顾寻思要逃去什么地方躲藏避祸。甚至有不少人已经在打主意要顺应时势明哲保身,看看义军有谁具备新天子之相,就要投奔过去以顺天意人心,做新天子的朝臣。
义军方面,随着形势迅猛发展,一些人的自信也就迅猛膨胀,要争当皇帝的野心也就不再掩饰,暴露无遗。
首先是河东义军的首领,“河东狮王”武并州,在妻子“河东柳娘”柳月嫦的推动下,率先称帝,国号大晋。派人通告各家义军首领,要各家义军首领都顺应他,便可得到分封王侯将相,做大晋皇朝的开国功臣;否则如果不识时务,要对抗他,后果自负!
河北义军的首领,“河北贤王”卢元龙得知武并州称帝,要建立大晋皇朝,首先不服,也举行了个仪式自封皇帝,国号大赵。也派人通告各家义军首领,敦促各家义军首领支持自己,必有厚报。
这下子义军之中冒出大晋、大赵两个皇帝,要建立各自的皇朝。可是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岂不是明摆着要决裂相争?
这时候大齐皇朝还没推翻,京师还没拿下,朝廷掌握的军队虽然在这次义军大潮之中遭受沉重打击,可是各家军阀还手握雄兵受损无多。义军要说成功还为时尚早。这时候就决裂,岂是明智之举?
促使武并州首先称帝的其妻柳月嫦,其考虑是觉得自家实力已经够强了,先当皇帝就可以吸引更多豪杰加入,也可以吸纳旧皇朝的文武归顺,越发强大就可以压服其他各家义军。
武并州一来素来听从其妻的主见,二来自己也十分想当皇帝,也觉得时机成熟了。武并州便率先自立为皇帝,封柳月嫦为皇后,又封徐倩哦等多名年轻美女做贵妃、淑妃、贤妃、德妃等妃嫔——这下子可以名正言顺纳妾了!又封结义大哥袁威做魏王,封大嫂徐倩吟为魏王妃,封两个小舅子徐倩咏、徐倩叹为黄门侍郎……把一大批手下都封做大晋皇朝的文武百官。又通告各家义军首领,要封他们做公侯,条件是他们必须顺应自己,宣誓效忠大晋皇朝。
吉义也收到了通告。通告说吉义可以受封为开国公,食邑三万户!想要封什么国的国公,比如郑国公、宋国公、陈国公、许国公什么的,任随吉义自己挑!姚水莲也就封为该国的国夫人。中路军其余各家首领,都封为万户侯,什么侯也是自己挑。比如陈固可以受封为番禺侯,衣锦还乡,以番禺地方的一万户做其食邑,世袭罔替!
吉义收到通告愕然。没想到自己王都没敢称,别人已经称帝了。这样搞,可还行?眼下一军还应该团结一致共伐昏君,昏君还在,怎能就那么着急称帝了?简直荒谬啊!
正所谓“人各有志”,各人的志向不同,见识不同。有人谨慎,有人冒进。吉义其实是谨慎之人,完全不能苟同冒进之人的想法。
然后吉义很快又收到了来自卢元龙的另一道通告。通告说卢元龙也已经称帝,开创大赵皇朝,封吉义做一字并肩王,食邑十万户!姚水莲相应也就是王妃。中路军其余各家首领,都封为开国公。具体要做什么公,自己挑!
吉义看得通告哭笑不得。好个一字并肩王,这是所能出的最高价钱了吧。其实,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哪有封什么一字并肩王的道理,那都是戏文里的胡扯,历史上并无此事。卢元龙大概是不知史书,只知戏文,要下足本钱笼络吉义,就封吉义做一字并肩王。这确实是十分看重吉义了,吉义虽然觉得有点暖暖的,可是这种荒谬的事情,这样荒谬的封号,实在是不敢当。
(待续)
胜利之后评功,优卿与董蟠枝互相推让头功。董蟠枝道:“头功自然是四老爷统领之功。何况若不是四老爷,我们要混进城里也没那么容易。”优卿道:“头功都先归给统领,那也太没趣了!应该归给杀敌最勇的,董大姐当之无愧呢!”说着给吉义使眼色。吉义遂定董蟠枝为头功。
吉义又下令开仓赈济饥民,给沈十万洗雪冤情,不在话下。其后吉义特地令头目徐挺、徐立率一队庄丁护送沈十万及其家眷到五龙庄安养。
沈十万大难不死,得以到世外桃源般的福地安度晚年,这也是运气和缘分使然。虽然家财荡尽,但在这番大难之后,沈十万明白到财富都是烟云,身心安乐方是人生真谛,并不懊丧,反而愉悦,乐得远离世俗喧嚣,去深山之中颐养天年。
沈香保感激吉义营救父亲与全家之恩,情愿留在义军之中效力。吉义遂任命沈香保做个行军主簿。
中路军一战攻克许州,京师再度大震。
“许州陷贼,贼势汹涌,京师也难保了!”
“据报贼兵前锋离京师已不足三百里,如何是好!”
“圣天子已驾幸骊山行宫,不如朝廷也迁往西京去吧!”
“是啊,宜速迁往西京!”
朝廷大臣们这样议论,惶恐至极。
私下里又有人交头接耳密语:“迁往西京又有何用?如今之势,皇朝注定要亡啊!”
也难怪他们惶恐,不但中路军,义军联盟的另两路大军也进展迅猛。东路军拿下宋州,包围汴州。西路军拿下邓州,包围南阳。那两路大军更加人多势众,除了主力包围汴州和南阳之外,还分兵从东面和南面略取中原各地。三路大军犹如三股洪流,眼看就要把大齐皇朝这座大厦冲垮了。
朝廷方面犹如热锅上的一窝蚂蚁,执掌朝政的大儒们平日里高谈阔论很行,这时候要拿出一个对策来却不行了。没有人能出一个可行的主意挽回局面,全都私下里自顾寻思要逃去什么地方躲藏避祸。甚至有不少人已经在打主意要顺应时势明哲保身,看看义军有谁具备新天子之相,就要投奔过去以顺天意人心,做新天子的朝臣。
义军方面,随着形势迅猛发展,一些人的自信也就迅猛膨胀,要争当皇帝的野心也就不再掩饰,暴露无遗。
首先是河东义军的首领,“河东狮王”武并州,在妻子“河东柳娘”柳月嫦的推动下,率先称帝,国号大晋。派人通告各家义军首领,要各家义军首领都顺应他,便可得到分封王侯将相,做大晋皇朝的开国功臣;否则如果不识时务,要对抗他,后果自负!
河北义军的首领,“河北贤王”卢元龙得知武并州称帝,要建立大晋皇朝,首先不服,也举行了个仪式自封皇帝,国号大赵。也派人通告各家义军首领,敦促各家义军首领支持自己,必有厚报。
这下子义军之中冒出大晋、大赵两个皇帝,要建立各自的皇朝。可是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岂不是明摆着要决裂相争?
这时候大齐皇朝还没推翻,京师还没拿下,朝廷掌握的军队虽然在这次义军大潮之中遭受沉重打击,可是各家军阀还手握雄兵受损无多。义军要说成功还为时尚早。这时候就决裂,岂是明智之举?
促使武并州首先称帝的其妻柳月嫦,其考虑是觉得自家实力已经够强了,先当皇帝就可以吸引更多豪杰加入,也可以吸纳旧皇朝的文武归顺,越发强大就可以压服其他各家义军。
武并州一来素来听从其妻的主见,二来自己也十分想当皇帝,也觉得时机成熟了。武并州便率先自立为皇帝,封柳月嫦为皇后,又封徐倩哦等多名年轻美女做贵妃、淑妃、贤妃、德妃等妃嫔——这下子可以名正言顺纳妾了!又封结义大哥袁威做魏王,封大嫂徐倩吟为魏王妃,封两个小舅子徐倩咏、徐倩叹为黄门侍郎……把一大批手下都封做大晋皇朝的文武百官。又通告各家义军首领,要封他们做公侯,条件是他们必须顺应自己,宣誓效忠大晋皇朝。
吉义也收到了通告。通告说吉义可以受封为开国公,食邑三万户!想要封什么国的国公,比如郑国公、宋国公、陈国公、许国公什么的,任随吉义自己挑!姚水莲也就封为该国的国夫人。中路军其余各家首领,都封为万户侯,什么侯也是自己挑。比如陈固可以受封为番禺侯,衣锦还乡,以番禺地方的一万户做其食邑,世袭罔替!
吉义收到通告愕然。没想到自己王都没敢称,别人已经称帝了。这样搞,可还行?眼下一军还应该团结一致共伐昏君,昏君还在,怎能就那么着急称帝了?简直荒谬啊!
正所谓“人各有志”,各人的志向不同,见识不同。有人谨慎,有人冒进。吉义其实是谨慎之人,完全不能苟同冒进之人的想法。
然后吉义很快又收到了来自卢元龙的另一道通告。通告说卢元龙也已经称帝,开创大赵皇朝,封吉义做一字并肩王,食邑十万户!姚水莲相应也就是王妃。中路军其余各家首领,都封为开国公。具体要做什么公,自己挑!
吉义看得通告哭笑不得。好个一字并肩王,这是所能出的最高价钱了吧。其实,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哪有封什么一字并肩王的道理,那都是戏文里的胡扯,历史上并无此事。卢元龙大概是不知史书,只知戏文,要下足本钱笼络吉义,就封吉义做一字并肩王。这确实是十分看重吉义了,吉义虽然觉得有点暖暖的,可是这种荒谬的事情,这样荒谬的封号,实在是不敢当。
(待续)
本文网址:http://www.66xu.com/xs/16/16080/97276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66xu.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