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翻案
推荐阅读:被系统砸死后,重回海上求生吃香、修仙:从捡到残破小塔开始、海贼,司法大参谋、我都成僵尸王了,丧尸末日才爆发、九转金丹炉第2部、哈利波特:从麻瓜表哥到概念法神、重生当导演:开场横扫戛纳电影节、巅峰官场:从秘书到权力中枢、野骨难训,豪门妻子动了心、联盟:开局决裂,反手加入EDG、
张家村被带走了一批壮丁,整个村子都显得清冷了许多。
原本热闹的打谷场上,如今只剩寥寥几个老人,坐在那儿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声音有气无力。
地里的庄稼也无人打理,杂草丛生。
那些被征走壮丁的家庭,妇女们既要照顾老小,又要操心地里的活计,日子过得极为艰难。
这几个月,宋芫在张家村和庄子来回住,更多的时候是在庄子那边。
宋晚舟和丫丫姐妹俩也一直住在庄子里,有徐悦陪着玩耍,倒也没念叨着回村里找她小姐妹们。
而徐安自宋争渡上私塾后,便跟在宋芫身边,平时帮忙跑个腿或是做些力所能及的杂事。
徐安人也机灵,学东西很快,宋芫交代的事情总是能办得妥妥帖帖。
宋芫用得顺手,都不舍得把徐安还给宋争渡了。
不过宋争渡还要在私塾读书,徐安也没法跟着过去伺候,估计还要在宋芫身边待上许久。
而此时,周将军的事迹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有说书人添油加醋,将周将军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
街头巷尾,茶肆酒楼,人们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这位前朝的传奇将领。
百姓们纷纷义愤填膺,不少人联名上书,恳请朝廷为周将军洗刷冤屈,还他一个清白。
这份请愿书如如雪片般从各地飞至京城,短短数日便堆满了礼部尚书的案头。
礼部尚书看着堆积如山的信件,眉头拧成了个“川”字,深知此事棘手,一刻也不敢耽搁,赶忙呈递给了康瑞帝。
康瑞帝看着这密密麻麻的人名,龙颜震怒,狠狠将奏折甩在地上。
“彻查,给朕彻查到底!朕倒要看看,是哪个乱臣贼子在背后兴风作浪!”
御前太监吓得浑身发抖,赶紧小跑着传旨下去。
不出半日,京城内外风声鹤唳,各级官员诚惶诚恐,生怕稍有差池便被卷入这场风波。
京城之内,官兵们四处出动,们挨家挨户地盘查,但凡搜出与周将军事迹相关的书籍、字画,甚至是只言片语记录此事的纸张,都会将屋主带走。
一时间,哭声、求饶声在城中此起彼伏。
在朝廷大肆搜捕的高压态势下,名满天下的孟青生怀揣着当年周将军被冤时的关键圣旨,大步迈入大理寺。
大理寺卿看到孟青生,先是一怔,旋即拱手道:“孟先生,您这是……”
孟青生神色肃穆,将圣旨双手奉上,沉声道:“此乃周将军蒙冤的铁证,如今民间为其鸣冤之声鼎沸,还望大人能将它呈递给圣上,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莫让忠良含冤九泉。”
大理寺卿颤抖着双手展开圣旨,看完后脸色煞白。
这道圣旨一旦公之于众,必将在朝堂掀起惊涛骇浪。
但他也清楚,若隐瞒不报,自己将背负千古骂名。
权衡再三,大理寺卿决定将圣旨呈递给康瑞帝。
康瑞帝看到这道圣旨,脸色阴沉得可怕,大殿内的气氛瞬间凝固到了极点。
“这是何人指使你呈上来的?”
大理寺卿吓得浑身发抖,连忙回道:“启禀陛下,此乃孟青生孟大儒呈于微臣,他一心只为周凌岳洗刷冤屈,微臣不敢隐瞒,特来呈交陛下。”
“好啊,好一个周凌岳!好一个孟青生!”康瑞帝怒极反笑,“朕倒要看看,这背后究竟是谁在操纵这一切!”
大臣们顿时噤若寒蝉,大殿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每个人都低垂着头,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成为康瑞帝迁怒的对象。
康瑞帝猛地一拍龙椅扶手,震得整个大殿嗡嗡作响:“都哑巴了?平日里一个个巧舌如簧,现在怎么没人说话?”
李相这时出列,拱手道:“陛下息怒,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周凌岳之事已过去多年,如今这道圣旨突然出现,其中或有隐情,当务之急是查明真相,以免被奸人利用,扰了朝纲。”
当然如果康瑞帝想的话,即便是真圣旨也能说成是假的。毕竟天子的权威不容挑战,一切皆在他的一念之间。
康瑞帝的意思也是先将此事压下,暗中调查,查清楚究竟是何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是否存在着不可告人的阴谋。
加上如今胡人来势汹汹,北疆几乎彻底沦陷,若不是镇原城有秦术苦苦支撑,只怕胡人早已长驱直入。
镇原城此刻成为了抵御胡人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是以康瑞帝只想将周凌岳之事尽快平息,避免武将们因周将军的冤屈之事心寒,进而影响北疆战事。
若不能妥善处理此事,不仅会引发民怨,还可能导致军心不稳,后果不堪设想。
可越是想按下此事,风波反而愈演愈烈。
不知是谁将孟青生被关押的消息泄露了出去,百姓们群情激奋,纷纷聚集在京城府衙门前,要求释放孟青生,为周将军昭雪。
与此同时,朝廷中的一些势力也借此机会相互倾轧。
有的大臣主张严惩孟青生,以儆效尤;有的则认为应当顺应民意,重审周将军一案。
各方势力明争暗斗,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混乱。
正当康瑞帝为此事焦头烂额之时,北疆又传来急报,镇原城秦术上书为周将军鸣冤,言辞激昂地表明周将军一生精忠报国,却遭奸人陷害,落得如此悲惨下场,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秦术在折中还直言,如今民间为周将军鸣冤之声鼎沸,若朝廷再不妥善处理,恐会失了民心,于战事不利。
况且,周将军的军事才能卓越,其练兵之法、用兵之道,至今仍为军中将士所推崇,若能为其昭雪,必能鼓舞士气,让将士们一心抗敌。
除此之外,更有多位驻守边疆的武将纷纷响应秦术。
这些武将的奏折如雪片般飞至京城,一时间,朝堂之上为周将军鸣冤的呼声愈发高涨。
那些原本主张严惩孟青生、搁置周将军冤案的大臣们,在这股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也渐渐闭上了嘴。
康瑞帝看着满桌的奏折,勃然大怒,将桌上的笔墨纸砚一股脑地扫落在地。
“这群乱臣贼子,一个个都想逼朕就范!”康瑞帝喘着粗气,脸色涨得通红。
可即便康瑞帝再愤怒也无济于事,此时北疆岌岌可危,他正需要用到这群武将效力,若再不妥善处理周凌岳一案,失去军心民心,后果将不堪设想。
过了许久,康瑞帝终于渐渐冷静下来,他疲惫地坐回龙椅,挥了挥手:“传朕旨意,重审周凌岳一案,务必查个水落石出。”
半个月后,周凌岳一案终于有了结果。
但是并未往先帝昏庸无道、蓄意陷害的方向定论,而是将罪责都推到了几个早已作古的奸臣身上。
其中就有被追封为一品威武大将军的康义南。
康义南虽已身死多年,却被拉出来当作这桩冤案的替罪羊。
朝堂之上,众臣纷纷附和,将康义南描述成一个为了一己私欲、谄媚先帝,从而构陷忠良的卑鄙小人。
而先帝,在史官的笔下,只是被奸臣蒙蔽,受了蛊惑才做出错误决断。
圣旨昭告天下,宣布恢复周凌岳的名誉,追封其为“忠勇武侯”,并厚赏其后人。
而周家在当年早已被满门抄斩,如今这所谓的厚赏也不过是一种表面的安抚。
民间百姓听闻此事,虽对结果不甚满意,但好歹周将军的冤屈得到了昭雪,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寿安宫。
自先帝驾崩后,贵妃便升为贵太妃,与一众先帝嫔妃迁居至此。
寿安宫位于宫城的西北隅,红墙高耸,宫门紧闭。
宫中花木稀疏,即便在盛夏,也难见几分盎然生机,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清冷与寂寥。
寿安宫里,贵太妃身着素淡的衣裳,斜倚在榻上,有一搭没一搭地逗弄着笼中的画眉鸟。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斑驳光影,却却温暖不了这宫殿的清冷。
先帝驾崩仅两年,贵太妃的眉角已生出淡淡的细纹,那原本娇艳的容颜也添了几分憔悴。
康瑞帝虽不曾对她这个先帝宠妃有过多苛待,但也未曾给予特别的关照。
贵太妃对此倒也并无太多怨怼,只是难免不习惯这从往昔众星捧月到如今门可罗雀的巨大落差。
她时常对着铜镜,轻抚那渐渐爬上眼角的细纹,回想起曾经在先帝身边的荣宠时光,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楚。
那时的她,青春正好,娇艳动人,先帝对她的宠爱可谓是集三千于一身。出入皆有众人簇拥,所到之处尽是艳羡的目光。
而如今,这寿安宫的寂静与冷清,就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将她困在孤独的囚牢之中。
这时,贴身宫女秀珠轻手轻脚地走近,轻声说道:“太妃,周将军的事有结果了。”
贵太妃微微一怔,手中逗鸟的动作停了下来,急切地问道:“如何?”
秀珠将外面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知贵太妃。
这些消息都是从昔日先帝身边的大太监,福寿公公的干儿子小宁子那里听来的。
自从先帝驾崩后,福寿公公追随先帝而去,而他的干儿子小宁子则留在仙游宫伺候新帝。
当然仙游宫也随着新帝登基后,改名为乾元宫,而小宁子在康瑞帝面前尚得几分信任,是以一些消息还能传到寿安宫来。
贵太妃听完,手中的鸟食罐“哐当”一声掉落在地,罐中鸟食洒了一地。
她的手微微颤抖,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懊悔,更有一丝难以言说的解脱。
“终于……”贵太妃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如同蚊蝇。
“太妃,您没事吧?”秀珠见贵太妃神情恍惚,急忙上前搀扶。
贵太妃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
她缓缓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那片狭小的天空,眸中泪光闪动,模糊了她的视线,那些被尘封的记忆如决堤洪水般汹涌袭来。
她想起了初见周凌岳时,他身披战甲、意气风发的模样,那时的她,情窦初开,满心都是对爱情的憧憬。
可命运弄人,周凌岳被先帝猜忌,惨遭陷害,满门抄斩,她也不得不为保住刚出生的孩子,忍辱负重,委身于先帝。
只是宫中的富贵荣华渐渐迷了她的心智,让她在这深宫里越陷越深,一度忘却了曾经的初心和对周凌岳的那份深情。
如今真相大白,贵太妃却感到无比的空虚与怅惘,此时她脑海里浮现周凌岳的的身影,那挺拔的身姿,俊朗的面庞,仿佛还带着战场上的凛冽与豪情。
贵太妃的思绪飘回到了他们初见的春日,桃花灼灼,他勒马而立,铠甲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只一眼,便撞进了她的心房。
“我怎么就糊涂了这么多年……”贵太妃喃喃自语,泪水再度模糊了双眼。
她想起周凌岳被押赴刑场那日,自己躲在宫墙后,连去看他最后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接着想到他们的孩子钰儿,那个她拼命想要保护却又长久分离的孩子。
两年前匆匆一面,也没来得及好好看他一眼。
如果当初自己能舍弃这宫中的荣华,跟着钰儿离开皇宫,是不是就能弥补这些年对他的亏欠?
可惜她醒悟得太晚。
她不是个好母亲,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守住对周凌岳的承诺。
回忆起钰儿的眉眼,与小石榴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贵太妃心如刀绞。
她还记得分别那日,小石榴紧紧拉着她的手,眼眶泛红,声声“母妃”叫得她肝肠寸断。
如今,她只能在这寿安宫的四方天地里,对着清冷的宫墙,默默念叨着他的名字,回忆他幼时的模样,是胖了还是瘦了,过得好不好,这些简单的牵挂都成了难以触及的念想。
“秀珠,你先出去吧,我想一个人静一静。”贵太妃声音有些沙哑,挥了挥手。
秀珠担忧地看了她一眼,还是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贵太妃终于潸然泪下,她这一生看似享尽荣华富贵,实则都是镜花水月,什么都没抓住。
在最终定案之后,一只海东青从燕春楼飞出,向着南边的松州而去。
云山县的一座别苑中,一只修长如玉的手接住了飞来的海东青。
手的主人正是舒长钰,他从海东青腿上取下密信,展开一看,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
他花费这么多心思,掀起这场轩然大波,自然不会被这样的结果糊弄过去。
原本热闹的打谷场上,如今只剩寥寥几个老人,坐在那儿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声音有气无力。
地里的庄稼也无人打理,杂草丛生。
那些被征走壮丁的家庭,妇女们既要照顾老小,又要操心地里的活计,日子过得极为艰难。
这几个月,宋芫在张家村和庄子来回住,更多的时候是在庄子那边。
宋晚舟和丫丫姐妹俩也一直住在庄子里,有徐悦陪着玩耍,倒也没念叨着回村里找她小姐妹们。
而徐安自宋争渡上私塾后,便跟在宋芫身边,平时帮忙跑个腿或是做些力所能及的杂事。
徐安人也机灵,学东西很快,宋芫交代的事情总是能办得妥妥帖帖。
宋芫用得顺手,都不舍得把徐安还给宋争渡了。
不过宋争渡还要在私塾读书,徐安也没法跟着过去伺候,估计还要在宋芫身边待上许久。
而此时,周将军的事迹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有说书人添油加醋,将周将军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
街头巷尾,茶肆酒楼,人们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这位前朝的传奇将领。
百姓们纷纷义愤填膺,不少人联名上书,恳请朝廷为周将军洗刷冤屈,还他一个清白。
这份请愿书如如雪片般从各地飞至京城,短短数日便堆满了礼部尚书的案头。
礼部尚书看着堆积如山的信件,眉头拧成了个“川”字,深知此事棘手,一刻也不敢耽搁,赶忙呈递给了康瑞帝。
康瑞帝看着这密密麻麻的人名,龙颜震怒,狠狠将奏折甩在地上。
“彻查,给朕彻查到底!朕倒要看看,是哪个乱臣贼子在背后兴风作浪!”
御前太监吓得浑身发抖,赶紧小跑着传旨下去。
不出半日,京城内外风声鹤唳,各级官员诚惶诚恐,生怕稍有差池便被卷入这场风波。
京城之内,官兵们四处出动,们挨家挨户地盘查,但凡搜出与周将军事迹相关的书籍、字画,甚至是只言片语记录此事的纸张,都会将屋主带走。
一时间,哭声、求饶声在城中此起彼伏。
在朝廷大肆搜捕的高压态势下,名满天下的孟青生怀揣着当年周将军被冤时的关键圣旨,大步迈入大理寺。
大理寺卿看到孟青生,先是一怔,旋即拱手道:“孟先生,您这是……”
孟青生神色肃穆,将圣旨双手奉上,沉声道:“此乃周将军蒙冤的铁证,如今民间为其鸣冤之声鼎沸,还望大人能将它呈递给圣上,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莫让忠良含冤九泉。”
大理寺卿颤抖着双手展开圣旨,看完后脸色煞白。
这道圣旨一旦公之于众,必将在朝堂掀起惊涛骇浪。
但他也清楚,若隐瞒不报,自己将背负千古骂名。
权衡再三,大理寺卿决定将圣旨呈递给康瑞帝。
康瑞帝看到这道圣旨,脸色阴沉得可怕,大殿内的气氛瞬间凝固到了极点。
“这是何人指使你呈上来的?”
大理寺卿吓得浑身发抖,连忙回道:“启禀陛下,此乃孟青生孟大儒呈于微臣,他一心只为周凌岳洗刷冤屈,微臣不敢隐瞒,特来呈交陛下。”
“好啊,好一个周凌岳!好一个孟青生!”康瑞帝怒极反笑,“朕倒要看看,这背后究竟是谁在操纵这一切!”
大臣们顿时噤若寒蝉,大殿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每个人都低垂着头,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成为康瑞帝迁怒的对象。
康瑞帝猛地一拍龙椅扶手,震得整个大殿嗡嗡作响:“都哑巴了?平日里一个个巧舌如簧,现在怎么没人说话?”
李相这时出列,拱手道:“陛下息怒,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周凌岳之事已过去多年,如今这道圣旨突然出现,其中或有隐情,当务之急是查明真相,以免被奸人利用,扰了朝纲。”
当然如果康瑞帝想的话,即便是真圣旨也能说成是假的。毕竟天子的权威不容挑战,一切皆在他的一念之间。
康瑞帝的意思也是先将此事压下,暗中调查,查清楚究竟是何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是否存在着不可告人的阴谋。
加上如今胡人来势汹汹,北疆几乎彻底沦陷,若不是镇原城有秦术苦苦支撑,只怕胡人早已长驱直入。
镇原城此刻成为了抵御胡人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是以康瑞帝只想将周凌岳之事尽快平息,避免武将们因周将军的冤屈之事心寒,进而影响北疆战事。
若不能妥善处理此事,不仅会引发民怨,还可能导致军心不稳,后果不堪设想。
可越是想按下此事,风波反而愈演愈烈。
不知是谁将孟青生被关押的消息泄露了出去,百姓们群情激奋,纷纷聚集在京城府衙门前,要求释放孟青生,为周将军昭雪。
与此同时,朝廷中的一些势力也借此机会相互倾轧。
有的大臣主张严惩孟青生,以儆效尤;有的则认为应当顺应民意,重审周将军一案。
各方势力明争暗斗,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混乱。
正当康瑞帝为此事焦头烂额之时,北疆又传来急报,镇原城秦术上书为周将军鸣冤,言辞激昂地表明周将军一生精忠报国,却遭奸人陷害,落得如此悲惨下场,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秦术在折中还直言,如今民间为周将军鸣冤之声鼎沸,若朝廷再不妥善处理,恐会失了民心,于战事不利。
况且,周将军的军事才能卓越,其练兵之法、用兵之道,至今仍为军中将士所推崇,若能为其昭雪,必能鼓舞士气,让将士们一心抗敌。
除此之外,更有多位驻守边疆的武将纷纷响应秦术。
这些武将的奏折如雪片般飞至京城,一时间,朝堂之上为周将军鸣冤的呼声愈发高涨。
那些原本主张严惩孟青生、搁置周将军冤案的大臣们,在这股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也渐渐闭上了嘴。
康瑞帝看着满桌的奏折,勃然大怒,将桌上的笔墨纸砚一股脑地扫落在地。
“这群乱臣贼子,一个个都想逼朕就范!”康瑞帝喘着粗气,脸色涨得通红。
可即便康瑞帝再愤怒也无济于事,此时北疆岌岌可危,他正需要用到这群武将效力,若再不妥善处理周凌岳一案,失去军心民心,后果将不堪设想。
过了许久,康瑞帝终于渐渐冷静下来,他疲惫地坐回龙椅,挥了挥手:“传朕旨意,重审周凌岳一案,务必查个水落石出。”
半个月后,周凌岳一案终于有了结果。
但是并未往先帝昏庸无道、蓄意陷害的方向定论,而是将罪责都推到了几个早已作古的奸臣身上。
其中就有被追封为一品威武大将军的康义南。
康义南虽已身死多年,却被拉出来当作这桩冤案的替罪羊。
朝堂之上,众臣纷纷附和,将康义南描述成一个为了一己私欲、谄媚先帝,从而构陷忠良的卑鄙小人。
而先帝,在史官的笔下,只是被奸臣蒙蔽,受了蛊惑才做出错误决断。
圣旨昭告天下,宣布恢复周凌岳的名誉,追封其为“忠勇武侯”,并厚赏其后人。
而周家在当年早已被满门抄斩,如今这所谓的厚赏也不过是一种表面的安抚。
民间百姓听闻此事,虽对结果不甚满意,但好歹周将军的冤屈得到了昭雪,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寿安宫。
自先帝驾崩后,贵妃便升为贵太妃,与一众先帝嫔妃迁居至此。
寿安宫位于宫城的西北隅,红墙高耸,宫门紧闭。
宫中花木稀疏,即便在盛夏,也难见几分盎然生机,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清冷与寂寥。
寿安宫里,贵太妃身着素淡的衣裳,斜倚在榻上,有一搭没一搭地逗弄着笼中的画眉鸟。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斑驳光影,却却温暖不了这宫殿的清冷。
先帝驾崩仅两年,贵太妃的眉角已生出淡淡的细纹,那原本娇艳的容颜也添了几分憔悴。
康瑞帝虽不曾对她这个先帝宠妃有过多苛待,但也未曾给予特别的关照。
贵太妃对此倒也并无太多怨怼,只是难免不习惯这从往昔众星捧月到如今门可罗雀的巨大落差。
她时常对着铜镜,轻抚那渐渐爬上眼角的细纹,回想起曾经在先帝身边的荣宠时光,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楚。
那时的她,青春正好,娇艳动人,先帝对她的宠爱可谓是集三千于一身。出入皆有众人簇拥,所到之处尽是艳羡的目光。
而如今,这寿安宫的寂静与冷清,就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将她困在孤独的囚牢之中。
这时,贴身宫女秀珠轻手轻脚地走近,轻声说道:“太妃,周将军的事有结果了。”
贵太妃微微一怔,手中逗鸟的动作停了下来,急切地问道:“如何?”
秀珠将外面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知贵太妃。
这些消息都是从昔日先帝身边的大太监,福寿公公的干儿子小宁子那里听来的。
自从先帝驾崩后,福寿公公追随先帝而去,而他的干儿子小宁子则留在仙游宫伺候新帝。
当然仙游宫也随着新帝登基后,改名为乾元宫,而小宁子在康瑞帝面前尚得几分信任,是以一些消息还能传到寿安宫来。
贵太妃听完,手中的鸟食罐“哐当”一声掉落在地,罐中鸟食洒了一地。
她的手微微颤抖,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懊悔,更有一丝难以言说的解脱。
“终于……”贵太妃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如同蚊蝇。
“太妃,您没事吧?”秀珠见贵太妃神情恍惚,急忙上前搀扶。
贵太妃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
她缓缓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那片狭小的天空,眸中泪光闪动,模糊了她的视线,那些被尘封的记忆如决堤洪水般汹涌袭来。
她想起了初见周凌岳时,他身披战甲、意气风发的模样,那时的她,情窦初开,满心都是对爱情的憧憬。
可命运弄人,周凌岳被先帝猜忌,惨遭陷害,满门抄斩,她也不得不为保住刚出生的孩子,忍辱负重,委身于先帝。
只是宫中的富贵荣华渐渐迷了她的心智,让她在这深宫里越陷越深,一度忘却了曾经的初心和对周凌岳的那份深情。
如今真相大白,贵太妃却感到无比的空虚与怅惘,此时她脑海里浮现周凌岳的的身影,那挺拔的身姿,俊朗的面庞,仿佛还带着战场上的凛冽与豪情。
贵太妃的思绪飘回到了他们初见的春日,桃花灼灼,他勒马而立,铠甲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只一眼,便撞进了她的心房。
“我怎么就糊涂了这么多年……”贵太妃喃喃自语,泪水再度模糊了双眼。
她想起周凌岳被押赴刑场那日,自己躲在宫墙后,连去看他最后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接着想到他们的孩子钰儿,那个她拼命想要保护却又长久分离的孩子。
两年前匆匆一面,也没来得及好好看他一眼。
如果当初自己能舍弃这宫中的荣华,跟着钰儿离开皇宫,是不是就能弥补这些年对他的亏欠?
可惜她醒悟得太晚。
她不是个好母亲,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守住对周凌岳的承诺。
回忆起钰儿的眉眼,与小石榴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贵太妃心如刀绞。
她还记得分别那日,小石榴紧紧拉着她的手,眼眶泛红,声声“母妃”叫得她肝肠寸断。
如今,她只能在这寿安宫的四方天地里,对着清冷的宫墙,默默念叨着他的名字,回忆他幼时的模样,是胖了还是瘦了,过得好不好,这些简单的牵挂都成了难以触及的念想。
“秀珠,你先出去吧,我想一个人静一静。”贵太妃声音有些沙哑,挥了挥手。
秀珠担忧地看了她一眼,还是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贵太妃终于潸然泪下,她这一生看似享尽荣华富贵,实则都是镜花水月,什么都没抓住。
在最终定案之后,一只海东青从燕春楼飞出,向着南边的松州而去。
云山县的一座别苑中,一只修长如玉的手接住了飞来的海东青。
手的主人正是舒长钰,他从海东青腿上取下密信,展开一看,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
他花费这么多心思,掀起这场轩然大波,自然不会被这样的结果糊弄过去。
本文网址:http://www.66xu.com/xs/15/15687/956373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66xu.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