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人才的招募,价格上的区别对待!
推荐阅读:被系统砸死后,重回海上求生吃香、修仙:从捡到残破小塔开始、海贼,司法大参谋、我都成僵尸王了,丧尸末日才爆发、九转金丹炉第2部、哈利波特:从麻瓜表哥到概念法神、重生当导演:开场横扫戛纳电影节、巅峰官场:从秘书到权力中枢、野骨难训,豪门妻子动了心、联盟:开局决裂,反手加入EDG、
关于两家公司的招聘工作,其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很多人其实内心最渴望加入的是汉唐集团的总公司。
毕竟汉唐集团在新能源领域展现出的强大实力和广阔前景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然而,汉唐集团的招聘要求极为苛刻,标准极高,很多人在投递简历之后根本无法通过其严格的筛选。
从春节前到现在,汉唐集团的人事部官方邮箱共收到了高达 500 万份求职简历,这些简历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
其中不乏那些在当地郁郁不得志的天才们,他们纷纷怀揣着希望尝试着向汉唐集团投放简历,甚至其中还包括一些基础学科的科学家。
对于这些基础学科的科学家,人事部依照楚云天的指示,只要是精通相应基础学科的,全部都予以录用。
这一举措使得汉唐集团在短短两个月内就成功招募了高达 5000 多名基础学科的科学家,再加上之前的几千名,当前汉唐集团的基础科学家数量已经多达 1 万名。
与此同时,人事部也早已顺利完成了年前楚云飞所定下的 5 万员工的目标。
在经过好几轮严格的筛选之后,除基础学科之外的科研人员数量直接飙升到
人。
再加上 1 万名基础学科的科学家以及集团各个部门的员工,汉唐集团的员工数量已经超过 12 万人。
并且根据楚云天的进一步指示,招聘工作依然没有停止,仍在持续推进之中。
以目前汉唐集团以及旗下各大公司、各大部门的迅猛发展速度来看,现有的科研人员数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要知道,华威集团的全球总员工数量已经突破 20 万,其中光是研发人员就达到了 12 万之多。
随着汉唐集团所涉及的业务范围日益广泛,在楚云天看来,其研发人员数量至少要与华威集团的总员工数量持平,也就是要达到 20 万的水准。
同时基础学科的科学家数量最少也要突破 2 万人,只有这样,才能勉强满足汉唐集团快速发展的需求,跟上其发展的步伐。
毕竟,未来汉唐集团所要涉足的业务领域极为广阔,没有足够数量和高素质的科研人员。
哪怕楚云天和慕倾月个人能力再强,他们俩就算 24 小时不间断地处于研发工作状态,也不可能独自完成如此众多且复杂的科技研究项目。
就拿之前的强人工智能糖糖来说,楚云天也仅仅只是搭建好了其中的框架,后续的完善和补充工作则是由公司招募的大量软件工程师在楚云天所搭建的框架基础上,一点一点地精心雕琢完成的。
楚云天搭建的框架就如同大树的主干以及根系一样,为整个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软件工程师们进行的完善和补充工作,则相当于大树的枝干和树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楚云天的研发速度虽然很快,但与成千上万名研发人员齐心协力所产生的巨大能量相比,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可相提并论。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舞台上,如火如荼的固态电池之争终于全面拉开了帷幕,这场竞争或许将成为决定未来汽车行业格局的最终决战。
全世界的车企在这一关键时刻,纷纷摒弃前嫌,携手联合在一起,他们犹如嗅到血腥味的鲨鱼,集结了海量的资金,开始疯狂地投资那些除炎黄国之外、在世界排名前列的电池公司。
尤其是那些已经初步取得固态电池研发成果的电池公司,更是成为了众车企竞相追捧的香饽饽。
大量的资金如潮水般涌入这些公司,他们满心期望借助资本的力量能够推动这些电池公司更快地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与技术突破,从而在这场新能源革命中抢占一席之地。
当然,也有一些车企采取了更为直接的策略,他们直接找上门来,急切地要求从汉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采购固态电池,以便安装到自己生产的车辆上。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采购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端固态电池,就连那些低端固态电池也被纳入其中。
也就是说,有部分车企妄图采用一种左右逢源的策略,一边大力投资其他的固态电池研发企业,试图在未来拥有自主的固态电池供应渠道。
另一边又从炎黄国采购现成的固态电池,以求在当下能够迅速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从而安然度过这一充满变数与危机的转型期。
然而,炎黄国岂会轻易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所有合资车或者外国车企若想要采购汉唐集团所研发的固态电池,并非毫无门槛。
汉唐集团虽然从未拒绝过他们的采购要求,但在价格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对待。
就拿高端固态电池举例而言,汉唐新能源给予炎黄国国产车企的拿货价相对较为优惠,仅为 12 万一组,且一组电池最高能够容纳 400 度电。
如此算来,100 度电的成本仅为 3 万块,这一价格比起之前的锂电池已经便宜了许多,极大地降低了国产车企的生产成本,提升了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但是,当面对合资车企时,汉唐新能源则将拿货价提高到了 16 万一组,同样是 400 度电的容量,价格却有了显着的差异。
而对于出口到国外的情况,最低拿货价更是高达 20 万一组。
这种价格策略无疑变相地增加了那些合资车以及进口车的造车成本,在无形之中进一步增强了国产车的竞争优势。
更何况,如今国产车本身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凭借着技术创新与产业整合实现了一骑绝尘的发展态势,再加上如此显着的价格优势。
毫无疑问,今年各大国产车企又将会迎来一个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期。
特别是那些出口到国外的车辆,估计将会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局面,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还仅仅只是高端车型领域的竞争格局,在中低端车型方面,各大车企同样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与发力。
龙德时代和比亚迪电池,作为世界头部电池工厂,充分展现出了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与生产效率。
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这两家公司居然就已经顺利完成了汉唐集团授权给他们的低端固态电池量产任务,这一速度在行业内堪称惊人。
毕竟汉唐集团在新能源领域展现出的强大实力和广阔前景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然而,汉唐集团的招聘要求极为苛刻,标准极高,很多人在投递简历之后根本无法通过其严格的筛选。
从春节前到现在,汉唐集团的人事部官方邮箱共收到了高达 500 万份求职简历,这些简历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
其中不乏那些在当地郁郁不得志的天才们,他们纷纷怀揣着希望尝试着向汉唐集团投放简历,甚至其中还包括一些基础学科的科学家。
对于这些基础学科的科学家,人事部依照楚云天的指示,只要是精通相应基础学科的,全部都予以录用。
这一举措使得汉唐集团在短短两个月内就成功招募了高达 5000 多名基础学科的科学家,再加上之前的几千名,当前汉唐集团的基础科学家数量已经多达 1 万名。
与此同时,人事部也早已顺利完成了年前楚云飞所定下的 5 万员工的目标。
在经过好几轮严格的筛选之后,除基础学科之外的科研人员数量直接飙升到
人。
再加上 1 万名基础学科的科学家以及集团各个部门的员工,汉唐集团的员工数量已经超过 12 万人。
并且根据楚云天的进一步指示,招聘工作依然没有停止,仍在持续推进之中。
以目前汉唐集团以及旗下各大公司、各大部门的迅猛发展速度来看,现有的科研人员数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要知道,华威集团的全球总员工数量已经突破 20 万,其中光是研发人员就达到了 12 万之多。
随着汉唐集团所涉及的业务范围日益广泛,在楚云天看来,其研发人员数量至少要与华威集团的总员工数量持平,也就是要达到 20 万的水准。
同时基础学科的科学家数量最少也要突破 2 万人,只有这样,才能勉强满足汉唐集团快速发展的需求,跟上其发展的步伐。
毕竟,未来汉唐集团所要涉足的业务领域极为广阔,没有足够数量和高素质的科研人员。
哪怕楚云天和慕倾月个人能力再强,他们俩就算 24 小时不间断地处于研发工作状态,也不可能独自完成如此众多且复杂的科技研究项目。
就拿之前的强人工智能糖糖来说,楚云天也仅仅只是搭建好了其中的框架,后续的完善和补充工作则是由公司招募的大量软件工程师在楚云天所搭建的框架基础上,一点一点地精心雕琢完成的。
楚云天搭建的框架就如同大树的主干以及根系一样,为整个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软件工程师们进行的完善和补充工作,则相当于大树的枝干和树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楚云天的研发速度虽然很快,但与成千上万名研发人员齐心协力所产生的巨大能量相比,也只能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可相提并论。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舞台上,如火如荼的固态电池之争终于全面拉开了帷幕,这场竞争或许将成为决定未来汽车行业格局的最终决战。
全世界的车企在这一关键时刻,纷纷摒弃前嫌,携手联合在一起,他们犹如嗅到血腥味的鲨鱼,集结了海量的资金,开始疯狂地投资那些除炎黄国之外、在世界排名前列的电池公司。
尤其是那些已经初步取得固态电池研发成果的电池公司,更是成为了众车企竞相追捧的香饽饽。
大量的资金如潮水般涌入这些公司,他们满心期望借助资本的力量能够推动这些电池公司更快地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与技术突破,从而在这场新能源革命中抢占一席之地。
当然,也有一些车企采取了更为直接的策略,他们直接找上门来,急切地要求从汉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采购固态电池,以便安装到自己生产的车辆上。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采购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端固态电池,就连那些低端固态电池也被纳入其中。
也就是说,有部分车企妄图采用一种左右逢源的策略,一边大力投资其他的固态电池研发企业,试图在未来拥有自主的固态电池供应渠道。
另一边又从炎黄国采购现成的固态电池,以求在当下能够迅速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从而安然度过这一充满变数与危机的转型期。
然而,炎黄国岂会轻易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所有合资车或者外国车企若想要采购汉唐集团所研发的固态电池,并非毫无门槛。
汉唐集团虽然从未拒绝过他们的采购要求,但在价格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对待。
就拿高端固态电池举例而言,汉唐新能源给予炎黄国国产车企的拿货价相对较为优惠,仅为 12 万一组,且一组电池最高能够容纳 400 度电。
如此算来,100 度电的成本仅为 3 万块,这一价格比起之前的锂电池已经便宜了许多,极大地降低了国产车企的生产成本,提升了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但是,当面对合资车企时,汉唐新能源则将拿货价提高到了 16 万一组,同样是 400 度电的容量,价格却有了显着的差异。
而对于出口到国外的情况,最低拿货价更是高达 20 万一组。
这种价格策略无疑变相地增加了那些合资车以及进口车的造车成本,在无形之中进一步增强了国产车的竞争优势。
更何况,如今国产车本身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凭借着技术创新与产业整合实现了一骑绝尘的发展态势,再加上如此显着的价格优势。
毫无疑问,今年各大国产车企又将会迎来一个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期。
特别是那些出口到国外的车辆,估计将会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局面,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还仅仅只是高端车型领域的竞争格局,在中低端车型方面,各大车企同样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与发力。
龙德时代和比亚迪电池,作为世界头部电池工厂,充分展现出了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与生产效率。
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这两家公司居然就已经顺利完成了汉唐集团授权给他们的低端固态电池量产任务,这一速度在行业内堪称惊人。
本文网址:http://www.66xu.com/xs/15/15641/954054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66xu.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