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亩产400斤

推荐阅读:官场孽缘全球冰封:开局获得修改器重生飞扬人生东游:从斗战圣佛到齐天大圣邻家护士开局充值半个铜板,系统崩溃了跳龙门穿越成青楼头牌,变成恶毒女配了老子是王,辅政王!新语新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县民们似懂非懂。
    但非常听话地认真把这句话,牢记在了心中。
    “好了,都继续干活吧!”
    刘臻对众人说道:“农活干完,都记得去学堂拿些想学的书本回去看。”
    “过几日蒲胜再造一台收割机出来,得有人会使才行。”
    刘臻话音未落,那对未来充满了担心的县民立刻高喊:“我!我一定要头一个,学会使这收割机!”
    “好,那我等着看!”
    说完,刘臻重新跳上牛车,启动蒸汽机,继续收割去了。
    当天。
    傍晚去学堂的县民人数,比以往都多。
    众人全都拿着蒲胜刚发下来的“蒸汽机使用说明”一个字一个字对照着翻起字典来。
    效率虽然比较低。
    可目前新县没多少识字的人能充当老师,也只能这么做了。
    七月末。
    新县的粮田,全都顺利收获。
    刘臻传令下去,叫所有县民统计每一户种的田收了多少粮食。
    统一到粮库前汇报数量,同时征缴粮税。
    他必须了解新县的粮食产量才行。
    温恕免了他两年的赋税,可新县的维持运转,总不能没有点存粮。
    因此这粮税,是刘臻自己定的。
    不高,半成,也就是5%。
    第二天。
    县民们非常听话,全都来到了粮库前聚集。
    公输望,蒲胜等几人负责统计。
    统计一家,便由蒲胜在旁高声宣读,并由公输望记录下来。
    “李汉,家三口,耕田一百五十亩,共产粮四百五十石。”
    “赵德,家四口,耕田两百亩,共产粮五百八十四石。”
    “王琮,家五口,耕田两百亩,共产粮五百九十一石。”
    “覃飞,家三口……”
    县民们一户户地做着统计。
    轮到一个叫郭成的县民时,他苦着脸问:“公输兄,敢问……咱们新县的粮税,要征缴多少?”
    公输望抬头望了一眼:“恩公还未告知,我也不清楚,如今正在记录每一户的产粮,你速速报来,不要耽误时间。”
    “我……唉。”
    郭成叹了口气:“郭成,家四口,耕田……五十亩,产粮……五十六石。”
    公输望眉头一皱:“这么少?”
    郭成一听,不禁潸然泪下:“我家中老父,年逾五旬,被十王寨的人打断了双腿,难以劳作,膝下两个孩子,更是不足五岁,也帮不上什么忙。”
    “他们每日吃喝拉撒都需照应,我因此没多少时间劳作,不仅耕的田少,田里的庄稼也因为照料得不够好,只长出了五十多石的粮食……”
    “原来如此。”
    公输望点点头:“既然事出有因,你也不必哭泣,我如实记下就是。”
    郭成连忙追问:“只是这粮税,要征多少?若是征得多,只怕我种出来的那点粮食,还不够交税,明年……可如何生活啊?”
    “这……我也不知啊。”
    公输望拿起名单来从上往下看了一遍,说道:“别人四口之家少说也收了两三百石的粮食,恐怕少说也得征缴二三十石的粮食。”
    “你家若缴的太少,只恐引得大家不满啊……”
    郭成跌坐在地:“那、那我的老父和孩子,还能不吃饭了吗?”
    正在此时,刘臻的声音传来:“不必忧心,新县征粮,不论人口多寡,每户只征半成,按你五十石的收成算,只需缴纳三石的粮食便够了。”
    “秋收之后,我这里还有许多工作,人人都能做工换钱,你一家老小若是不够吃,也可用工钱到粮库来买粮。”
    郭成一听这话,立刻破涕为笑,转头就要给刘臻跪下:“多谢恩公……”
    刘臻一把将他扶住,说道:“不必谢我,这是本来就想好的规矩。”
    “新县的百姓,要么是十王寨死里逃生出来的,要么是各地受灾的灾民,大家伙都清楚苦日子不好过。”
    “你家粮食不够吃,钱不够用,乡亲们也不会看着你一家人受苦,会施以援手。”
    “只是等你两个儿子长起来,可别忘了大家伙的恩情。”
    刘臻一句话,引得周遭县民们纷纷表态:“恩公说的是,再怎么,也不能叫你家人饿死。”
    “对,大家伙今年收成都不错,一人给你家分一斗,也够你们一家人撑过这一年了。”
    暖心的话让郭成深受感动,向众人频频鞠躬:“多谢,多谢乡亲们。”
    “乡亲们放心,恩公放心,这活命的恩情,我郭成死都不敢忘!”
    刘臻拍拍他肩膀,又安慰了几句,送他离开了。
    统计继续了一会儿,终于轮到了刘臻要等的人——孟村。
    “孟村,家两口,耕田百亩,产粮共七百五十石。”
    蒲胜高声喊道。
    周遭的县民们一听,都惊呆了。
    “七百五十石?孟村!你不是谎报吧?怎么产粮这么多?”
    “是啊,都是百亩的田,你种出来的粮食,凭什么比别家多出一倍来?”
    孟村苦笑:“谎报?我若谎报,反而要多剿粮税,于我又有什么好处?”
    县民们一听,也有道理,便更加疑惑了。
    “那你……怎么种的田?为何能产粮这么多?”
    孟村望了那县民一眼,只是一笑,转身对刘臻行了一礼:“恩公,我照恩公嘱托,把百亩田地分成了一、二、三、四号四块田地,种下不同的粮种。”
    “之后便按照《杂交技术》尝试将不同的植株进行杂交。”
    “如今一号田的粮食收获最低,比大家伙种出来的粮食产量更少。”
    “三号田的粮食收获最高,亩产约有7石,二号与四号田的粮食表现平平,亩产约在3到5石之间。”
    县民们炸锅了。
    “什么?亩产7石?这……也太多了吧?”
    “孟村说的《杂交技术》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能将亩产提高这么多?”
    “莫非……这就是恩公昨日所说的……科学?”
    刘臻听着县民们的议论,高兴地说道:“不错,杂交技术,也是科学的一种!”
    他等的就是这个!
    杂交技术虽然交给孟村去研究了,可能不能马上出成果,他心里也没底。
    毕竟孟村拿到的只是方法,至于哪个品种和哪个品种杂交在一起能生长出更具优势的粮食来,谁也说不准。
    没想到,居然还真让孟村给搞成了!
    汉末的1石是120斤。
    不过这时候的一斤跟后世的一斤还不一样,认真换算下来,一石也就只有后世的60斤左右。
    这三号田亩产7石,也不过四百多斤粮食。
    亩产四百多斤,在东汉已经是个惊人的数字了。
    可对于后世穿越来的刘臻来说,这个数字还不算多,后世产粮最高的麦种,亩产能有千斤!
    新县的研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好!”
    刘臻拍手对孟村说:“这三号田的粮种,要妥善保存!”
    “明年,咱们要每家每户,都能亩产7石!”

本文网址:http://www.66xu.com/xs/15/15400/942700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66xu.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