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山下开荒
推荐阅读:破事精英3:CP精英、降神、武侠穿越,开局学会杨家枪、哎呀,青天大人,他撩不动、空间之山村悠闲、N135特殊任务部队、穿越获造化万物鼎,却吞噬万物、婚内越轨!我招惹了顶级军阀大佬、古镇谍影、异能世界:我开局召唤爱莉希雅、
普通酒水是不愁卖的,尤其是卖了一些出去后,口碑就来了。
同样的定价,“兴城号”的红薯酒要烈一些,而且由于红薯酒里掺杂了其他粮食,口味也好不少,自然就有了口碑。
就当“兴城号”快要引起其他酒坊的嫉妒的时候,酒就卖完了,也缓解了一些矛盾。
至于桅灯,自从卖出去第一个的时候,桅灯两日内就被行船的抢购一空。
桅灯虽然贵,但对行船的来说,实在太实用了,尤其是行海船的,海上风大,不好掌灯。
用火把又怕走火,那时候船上构件大多都是桐油刷过的,极易引燃,一旦走火,救都来不及。
所以,第一盏卖出去之后,大家虽然一边骂“兴城号”心黑,这玩意卖这么贵,一边还是抢着来买了。
油灯定价十两银子一盏,有些贵,但因为桅灯引发的抢购后,也陆续有人来买。
尤其是钦州城一些富裕人家,见到这实用的新鲜玩意,倒是舍得花十两银子来买一盏。
防城通判那里,崔永禄自然去送了一盏油灯和一些白酒。
人来人往,“兴城号”出名的一是桅灯和油灯,二就是那五十两一盒两瓶的“丰南液”,短短十来天,就成了钦州人口中热议的话题。
货物卖完之前,崔永禄早就提前几日遣人去防城县送信给李九章并把货款送过去。
收到信和货款的李九章是心中大喜啊,生意这么好,于是将张武叫来,先送五百两纹银去给赤腰瑶寨,让他们再发货,货越多越好。
沈云峰收到信息后也十分高兴,想不到钦州的生意这么好,于是就又准备了几百斤酒,还有油灯。
但桅灯的产量还是上不去,只能送十盏。但沈云峰不着急,因为后世还有一个叫饥饿营销的手段,独门的生意跑不掉。
为了丰富货物的种类,这次增加了煤炉和煤饼,还有一些沥青麻绳,桅灯既然卖的好,那沥青麻绳这种东西,船上肯定需要。
综合上次大家出去的表现,田虎这次还是带了一次队送货。
这次还和崔永禄商量了,丢了一个机灵的瑶人阿贵在那里帮忙打下手,留在钦州。
也是防止以后要在钦州开拓,先打个耳目进去再说。
自然该交代的都交代,啥能说啥不能说,都交代清楚,没别的任务,就是当伙计,然后熟悉熟悉钦州城,学会如何和外面的人相处。
生意这么好,崔永禄也十分高兴,如果能这样的话,比在县衙当师爷以后肯定收入更高。
师爷这个年龄再从科举进仕显然是不可能了,那就是挣钱养家,哪里能挣钱就去哪里,崔永禄积极性也高。
作为李九章的心腹,他是李九章父亲就选好了辅佐儿子的,那自然是忠心的。
李九章一些事情也是不瞒他的,所以,他也知道这些蛮夷其实是货主那边的,自然也客客气气,不会颐指气使。
张武因为这些事跑来跑去,已经成为了李九章的心腹,在县衙的地位也是日益看涨。
再说每次出差,李九章也会单独给银两给他,所以他也高兴。
自然也一路上照顾这些瑶人,若是出了差池,影响了生意,那他自己也受影响。
总体都很满意,但任何时候都有矛盾,现在主要矛盾是销路大了,生产跟不上了。
现在“丰南号”的酒留了一些过年用的,全部给“兴城号”卖的话,也只能支撑到正月里。
粮食要是全部拿来酿酒的话,那必然导致粮食不够吃了。
山上毕竟能够开辟成水田的土地还是不多,粮食要大量增产的话,那必然就要增加水田。
这摆在以前肯定是难事,但摆在现在不是难事了,有了知县老爷掺和进来了,这种权力不用白不用,于是沈云峰就约了李九章见面。
沈云峰的想法是,江平江团练巡逻基地这边都是丘陵和沼泽荒地,赤腰瑶寨要把这里圈下来,改造成田地,种植粮食,好酿酒。
为了种粮食酿酒,李九章一百二十个支持啊,于是手一挥,这块地都是赤腰瑶寨的了。
你愿意开垦多少就开垦多少,要是开垦一百亩,县衙那边就记上三十亩,来年按照三十亩赋税。
这手一挥,这块土地就属于赤腰瑶寨了,让沈云峰惊呆了。
这么随便,在后世,要征地,跑断腿,说干嘴事小,有的地方还打架的都有。
原来,清朝大部分地方不缺土地,雍正以后按田亩收税不按人丁收税之后,人口大幅增长,才让一些地方土地有些紧缺。
像防城县这样因为迁海令导致人口下降的地方,土地根本不紧缺。
人们口粮短缺不是因为土地的原因,而是人力耕种技术、种子还有工具跟不上。
对大部分穷苦的佃农来说,情愿耕种地主的土地。
对他们来说,没农具、没牲畜、没种子,开的荒地种出来的粮食根本不够吃,还不如佃地主的熟地来种植。所以人们根本没有开垦土地的积极性。
清朝开国初期,为了恢复明末遭受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承认垦荒者的土地所有权,并在一定年限内免于升科,这种鼓励垦荒的政策一直延续到乾隆时期。
雍正五年,清朝还发布命令同意关外开垦:“将见在寄居民人与种地民人,查明姓名、籍贯,造册咨查各本籍,仍令各省州县官,将所有出口种地民人记档,以备日后查对。嗣后再有出口种地之人,俱着该同知一面安插,一面移咨本籍,查无过犯逃遁等情,准其居住,耕种年终,造册报部”。
但人口与土地要有适合的比例,还有生产工具相配套,而土地产出又影响人口的增减。
最终,单位土地产出能力最终决定了人口,人口又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开垦。
所以,李九章这么豪气,既是有政策支持,而且田亩增加就是意味着赋税可以增加,那就是政绩。
又有政绩又能谋私利,李九章何乐而不为。这么容易,让沈云峰准备的许多说辞都不用说了。
同样的定价,“兴城号”的红薯酒要烈一些,而且由于红薯酒里掺杂了其他粮食,口味也好不少,自然就有了口碑。
就当“兴城号”快要引起其他酒坊的嫉妒的时候,酒就卖完了,也缓解了一些矛盾。
至于桅灯,自从卖出去第一个的时候,桅灯两日内就被行船的抢购一空。
桅灯虽然贵,但对行船的来说,实在太实用了,尤其是行海船的,海上风大,不好掌灯。
用火把又怕走火,那时候船上构件大多都是桐油刷过的,极易引燃,一旦走火,救都来不及。
所以,第一盏卖出去之后,大家虽然一边骂“兴城号”心黑,这玩意卖这么贵,一边还是抢着来买了。
油灯定价十两银子一盏,有些贵,但因为桅灯引发的抢购后,也陆续有人来买。
尤其是钦州城一些富裕人家,见到这实用的新鲜玩意,倒是舍得花十两银子来买一盏。
防城通判那里,崔永禄自然去送了一盏油灯和一些白酒。
人来人往,“兴城号”出名的一是桅灯和油灯,二就是那五十两一盒两瓶的“丰南液”,短短十来天,就成了钦州人口中热议的话题。
货物卖完之前,崔永禄早就提前几日遣人去防城县送信给李九章并把货款送过去。
收到信和货款的李九章是心中大喜啊,生意这么好,于是将张武叫来,先送五百两纹银去给赤腰瑶寨,让他们再发货,货越多越好。
沈云峰收到信息后也十分高兴,想不到钦州的生意这么好,于是就又准备了几百斤酒,还有油灯。
但桅灯的产量还是上不去,只能送十盏。但沈云峰不着急,因为后世还有一个叫饥饿营销的手段,独门的生意跑不掉。
为了丰富货物的种类,这次增加了煤炉和煤饼,还有一些沥青麻绳,桅灯既然卖的好,那沥青麻绳这种东西,船上肯定需要。
综合上次大家出去的表现,田虎这次还是带了一次队送货。
这次还和崔永禄商量了,丢了一个机灵的瑶人阿贵在那里帮忙打下手,留在钦州。
也是防止以后要在钦州开拓,先打个耳目进去再说。
自然该交代的都交代,啥能说啥不能说,都交代清楚,没别的任务,就是当伙计,然后熟悉熟悉钦州城,学会如何和外面的人相处。
生意这么好,崔永禄也十分高兴,如果能这样的话,比在县衙当师爷以后肯定收入更高。
师爷这个年龄再从科举进仕显然是不可能了,那就是挣钱养家,哪里能挣钱就去哪里,崔永禄积极性也高。
作为李九章的心腹,他是李九章父亲就选好了辅佐儿子的,那自然是忠心的。
李九章一些事情也是不瞒他的,所以,他也知道这些蛮夷其实是货主那边的,自然也客客气气,不会颐指气使。
张武因为这些事跑来跑去,已经成为了李九章的心腹,在县衙的地位也是日益看涨。
再说每次出差,李九章也会单独给银两给他,所以他也高兴。
自然也一路上照顾这些瑶人,若是出了差池,影响了生意,那他自己也受影响。
总体都很满意,但任何时候都有矛盾,现在主要矛盾是销路大了,生产跟不上了。
现在“丰南号”的酒留了一些过年用的,全部给“兴城号”卖的话,也只能支撑到正月里。
粮食要是全部拿来酿酒的话,那必然导致粮食不够吃了。
山上毕竟能够开辟成水田的土地还是不多,粮食要大量增产的话,那必然就要增加水田。
这摆在以前肯定是难事,但摆在现在不是难事了,有了知县老爷掺和进来了,这种权力不用白不用,于是沈云峰就约了李九章见面。
沈云峰的想法是,江平江团练巡逻基地这边都是丘陵和沼泽荒地,赤腰瑶寨要把这里圈下来,改造成田地,种植粮食,好酿酒。
为了种粮食酿酒,李九章一百二十个支持啊,于是手一挥,这块地都是赤腰瑶寨的了。
你愿意开垦多少就开垦多少,要是开垦一百亩,县衙那边就记上三十亩,来年按照三十亩赋税。
这手一挥,这块土地就属于赤腰瑶寨了,让沈云峰惊呆了。
这么随便,在后世,要征地,跑断腿,说干嘴事小,有的地方还打架的都有。
原来,清朝大部分地方不缺土地,雍正以后按田亩收税不按人丁收税之后,人口大幅增长,才让一些地方土地有些紧缺。
像防城县这样因为迁海令导致人口下降的地方,土地根本不紧缺。
人们口粮短缺不是因为土地的原因,而是人力耕种技术、种子还有工具跟不上。
对大部分穷苦的佃农来说,情愿耕种地主的土地。
对他们来说,没农具、没牲畜、没种子,开的荒地种出来的粮食根本不够吃,还不如佃地主的熟地来种植。所以人们根本没有开垦土地的积极性。
清朝开国初期,为了恢复明末遭受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承认垦荒者的土地所有权,并在一定年限内免于升科,这种鼓励垦荒的政策一直延续到乾隆时期。
雍正五年,清朝还发布命令同意关外开垦:“将见在寄居民人与种地民人,查明姓名、籍贯,造册咨查各本籍,仍令各省州县官,将所有出口种地民人记档,以备日后查对。嗣后再有出口种地之人,俱着该同知一面安插,一面移咨本籍,查无过犯逃遁等情,准其居住,耕种年终,造册报部”。
但人口与土地要有适合的比例,还有生产工具相配套,而土地产出又影响人口的增减。
最终,单位土地产出能力最终决定了人口,人口又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开垦。
所以,李九章这么豪气,既是有政策支持,而且田亩增加就是意味着赋税可以增加,那就是政绩。
又有政绩又能谋私利,李九章何乐而不为。这么容易,让沈云峰准备的许多说辞都不用说了。
本文网址:http://www.66xu.com/xs/15/15225/935562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66xu.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