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不正之风 急于求成

推荐阅读:我的师兄太强了霍格沃茨:我真是模范巫师趋吉避凶,从天师府开始不是吧君子也防你们修仙,我种田至尊战王问鼎仙途星空职业者魔戒:中土领主精灵,可我是个培育家啊

    答案同样是不可能!

    而韩一良算是有点良心的,自己讲自己的情况,绝不拖其他人下水。

    他自述在同类官员里他算是很少交际的,仅仅两个月就推脱掉了书仪500两(巧立名目的送礼)。

    这些都还是明着的敛财。他自称自己这种不善交际的都这样,那么整个朝廷的官员状况可以想象会是什么样。

    韩一良最担心的是以弹劾吓唬人的腐败言官,他们这些做,银子可以像流水一样流进他们的家门。

    因此,韩一良希望皇上抓一抓贪腐严重的典型分子,杀一儆百,树立官僚系统里不想贪、不敢贪的廉洁之风。

    韩一良指出的卖官泛滥的社会现象,也正是崇祯整顿吏治的重要方面。因此崇祯十分欣赏,于是很快召集大臣讨论韩一良提出的惩贪问题。

    顾横沉思到这里,忍不住问道“芝麓,韩一良指出卖官现象已经泛滥,但是没有具体所指,绝对是对事不对人。”

    见龚鼎孳在认真倾听,顾横又继续道“但是这个切中要害的直言,肯定会让那些有卖官行为的大臣惴惴不安,有些没有卖官行为的官员也可能不爽。”

    顾横说到这里,龚鼎孳开口道“所以很多大臣注定在讨论惩贪问题时不起好作用。这不,当时吏部尚书王永光就故意刁难,对当今陛下说韩一良肯定知道谁贪腐最厉害,让他指出一两个来严惩,震慑一下那些贪官。”

    “那陛下当时是怎么做的?”顾横问道。

    “陛下当年毕竟年轻,没有看出王永光是故意刁难,也觉得韩一良说得不够具体。于是就把韩一良召来,要他对贪官指名道姓。”龚鼎孳答道。

    “韩一良没有思想准备,而且并没有哪个贪官的真凭实据,那么他肯定觉得一旦指名道姓就是得罪人的事情,所以应该会跟陛下说是听到的传闻。”顾横推测道。

    “横波,你说的没错,当时陛下大怒,质问韩一良一个贪官都不知道为啥就敢写这道上书?”

    “并且限韩一良五天内把贪官名单列出来。”

    龚鼎孳说完,顾横心中暗道坏了!韩一良又不是专查贪腐的官员,就是专门查贪腐的官员五天之内也没法把贪官查出来。

    但顾横还是想知道后续,便问道“后来呢?结果怎样?”

    “还能怎样,韩一良只好找了一些坊间传说有非议的官员来搪塞。陛下自然大为不满,又要他说出两月内给他送500两书仪的是哪些人。”龚鼎孳道。

    “韩一良应该不肯再说。”顾横道。

    “不错,所以陛下震怒,说韩一良前后自相矛盾,明显是不忠诚,本应该严查,念他是言官,就饶了他这次,革职为民!可惜反贪成了这样的结局。”龚鼎孳有些惋惜和无奈地感慨道。

    听到这里,顾横再次陷入了沉思历史上,崇祯皇帝在位17年,是勤政的17年,从未懈怠,不停地在为挽救明朝的危亡而奋斗,应该是值得赞扬的。

    但从处理韩一良的问题上看出,他不是很英明。一开始表彰韩一良的忠心和敢言,没过多久就把韩一良打成反面人物,革职为民。

    崇祯的行为非常欠深思熟虑。从崇祯朝的很多事情来看,崇祯的应激反应是一个严重的性格缺陷。急于求成,急于决策,易被心怀不轨的臣子误导。

    常言道当局者迷。现在我们过去了几百年再来看这段历史,自然是很从容,站着说话不腰疼。

    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思想境界,顾横觉得不应对崇祯过多苛责。拿今天的眼光我们来看一看这件事失误在哪里。

    首先顾横仔细回忆着一下韩一良的上书核心思想在哪里。韩一良敢于反映卖官的社会现象,是希望皇帝扭转社会风气,不在于整饬哪一个具体人。

    从这一点看,韩一良对贪官还是很仁慈的。如果真的较真肃贪,韩一良可能也不完全干净。

    那么如果用廉洁度来衡量官员。韩一良廉洁度可能是95,但有很多官员廉洁度可能不高于5。

    在明末贪腐成风的社会,韩一良已经是很难能可贵的了。廉洁度100的根本找不到,除非是海瑞。

    只可惜崇祯皇帝没有理解韩一良的核心思想,也没有想明白自己的执政核心在于扭转社会风气,而不在急于处理一两个贪官。

    社会风气一团糟,皇帝想惩贪,但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盘根错节,必然把好经念歪了。

    崇祯觉得,崇祯应该先从多方面入手弘扬廉洁正气。转变社会风气是个慢工细活,急躁不得,不是惩治几个巨贪就可以解决的。

    但持续不懈地下苦功夫转变社会风气的做法不符合崇祯的性格,他没有这个耐心。

    其次,打击了韩一良导致官员不敢担当。明末官员互送书仪是种陋习,不在于是谁的错。

    韩一良因拒绝说出500两的书仪是谁送而被革职。只能导致官员相互袒护,不敢再说真话了。让臣下因反映时弊而蒙受冤屈,可见崇祯处理朝臣的随意性。

    最终导致臣下不敢担当,人人自危,对朝政都噤口不言。言路闭塞,崇祯皇帝执政的盲目性就大大增加。这是崇祯自酿的后果。于是就出现皇帝每天越勤勤恳恳,臣下就越偷安怠慢。

    有当时的大臣刘宗周这么评价崇祯求治之心操之过急,不免酿为功利;功利之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之不已,积为壅蔽。

    大意便是求治心切的崇祯帝,在时局危机深重的影响下越发急躁、偏执、多疑,布令太烦、用法太严、重典治臣下、用人不当,致使政策屡屡失误,加剧了社会危机。为了解决不断加深的社会危机,崇祯帝变得更加急于功利。

    崇祯皇帝饱受内忧外患的困扰,日夜操劳,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用下,用人不当,失误频频,进而对下属臣子严厉苛责、求全责备,导致大臣们整日不安。

    刘宗周对崇祯帝的行为直接予以批评“功利之见动,而庙堂之上有不胜其烦苛者矣。”

    于是在整个朝廷内部,群臣为自保,只好投其所好、逢迎君主,少数忠直之士也很难施展才华、保全自己。

    崇祯帝对于一些有才能的大臣也要求苛刻,对其严厉苛责。

    崇祯皇帝对待朝廷大臣,往往求之太备,或以短而废长,责之太苛。长期如此,让朝臣基本只求自保,无才无德的庸碌奸佞之徒得到重用,却不思救国救民,国家、局势日益败坏。

    崇祯皇帝采用重典治臣下,锦衣卫、东厂于法律之外诏狱不断,致使群臣苦不堪言,大小臣工尽在这位君主的不断积疑中往来,导致整个朝廷气氛昏暗压抑、统治集团人心涣散,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

    历史上崇祯皇帝就这样发展了下去,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吊死煤山的悲惨下场。

    www.bq46.cc。m.bq46.cc

本文网址:http://www.66xu.com/xs/1/1800/136894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66xu.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